微信公号求关注别丢理性定力

2016年03月30日 09:40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部

  媒体不管怎样融合,质疑、求证、核实的本领不能丢,客观、真实、理性的原则不能忘,求真、扶正、祛邪的精神不能弃

  山寨“李鬼”频频包围原创“李逵”,为求“10万+”人为制造“尖叫效应”,滥发虚假信息诱导用户分享……打开手机微信公众号,林林总总的“吸粉歪招”令人瞠目。有网友调侃,如今对于网上的许多报道,“只能微微地信”。

  微信公号上的“求关注大战”日渐白热化,可谓媒介集体躁动的现实注脚。时代为新媒体打开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窗口,也将传统媒体推送到“互联网+”的变革风口,让它们直面着“用户数”“点击量”“转发数”这些市场指标带来的喜怒哀乐。日前,就在不少平面媒体慨叹广告份额持续走低之时,网络红人“papi酱”获得上千万元融资,又一次验证了“粉丝经济”的强大。对接用户需求、深谙营销之道,或许恰是其成功的秘钥。

  无论是在市场化中诞生的新媒体,还是肩负着社会稳压器功能的传统媒体,都越来越明白,缺乏传播力,何来影响力,更遑论引导力?“酒香也需粉丝尝”,面对汹涌澎湃的媒介竞争,优质内容资源的确离不开互联网思维的“包装”。

  从微博、微信到客户端,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传播分众化、对象化趋势愈加显著,不仅改变了单向度的传受关系、赋予受众更大的传播权,更倒逼传播者增进用户意识、提升服务能力。然而,现在也出现一种趋向:由点击、分享产生的流量,似乎正异化为衡量信息价值的唯一标尺,甚至成为判断媒体成败的主要标志。有的媒体急功近利、情绪浮躁,为求速度不顾真相,为赚噱头自乱阵脚,为博眼球“节操”扫地,传播失范现象层出不穷。最近一段时间,从“上海女孩逃离江西农村”到“北京天价学区房每平方米46万”,从“河南乡村教师26年后才知被辞退”到“中国游客泰国铲虾”,种种“乌龙新闻”误导公众,令人反感。“无论是什么媒体,为了追求时效而忽视真实性,带来的损害是多少个‘第一时间’都无法弥补的”。这警示所有人,必须辩证看待媒体融合进程中的变与不变。

  “一份好的报纸,是一个民族在同自己谈话”。时代在变迁,但媒体作为瞭望者、守望者,其维护社会良性运行的职责不能变。在这个意义上,媒体不管怎样融合,质疑、求证、核实的本领不能丢,客观、真实、理性的原则不能忘,求真、扶正、祛邪的精神不能弃。如果为求关注热衷打擦边球当“标题党”,为博眼球不惜出位失格,为营销甚至敢碰道德和法律底线,即使求得一时的点击,也无异于“坑粉”“害粉”,付出的必是自己的公信力与影响力。终有一天,这样的媒体会为自己鸣响丧钟。

  “照耀人的惟一的灯是理性,引导生命于迷途的惟一手杖是良心”。媒体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其身上肩负的社会使命。能否坚守事实、站稳立场,在泥沙俱下时做社会舆论的稳定器,在乱云飞渡中做国民心态的压舱石,在琐碎庸常前做真知灼见的熔炼炉,检验着媒体的专业能力与价值底色。新闻界有句老话,“人有人格,报有报格”。这个“格”,很大程度上就是媒体的理性与定力,传统媒体切不可将之束之高阁,新媒体亦不能对其敬而远之。失去媒体的应有操守,代价无疑是沉重的。

  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阴云笼罩,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书中反思:“作为整体的人类,在我们之前既没有露出过像我们所见到的那种恶魔般的狰狞面目,也没有建树过那种好像是神明创造的业绩。”人类的理性,从根本上决定了科技应用的后果。在21世纪的今天,技术进步让人类“无所不能”,更给媒体插上腾飞的双翼。明日的世界该如何书写,正取决于我们这一代人当下的行动。

  几十年前,国外一家电视台打出标语:让电视埋葬广播。如今,电视也成传统媒体,广播依旧生机盎然,这说明,比媒介形态更重要的,乃是传媒恒久的价值。处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大势,任何类型的媒体都不应抛弃理性与良知,向点击或流量屈膝。捍卫事实真相、守望理想信仰、不忘责任担当,新闻媒体必将赓续优秀的媒介文化,不断培厚人类文明的河床。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