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面对近期上映的艺术电影《百鸟朝凤》在票房上的惨淡表现,制片人方励在微博直播中下跪磕头,“跪求”院线经理在接下来的周末为这部吴天明导演的遗作增加排片。对于“跪求”排片这个颇具争议的行为,事后,方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只要能够多一点影院经理(看到),有一个行动能给排一场,我觉得就值。”
方励“跪求”事件的背后,究竟是情怀使然还是刻意“炒作”,我们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艺术电影要在大众市场中拥有立足和发展的一席之地,“跪求”肯定不是一个可以长久为之的出路。那么,抛开“跪求”事件本身的争议,艺术电影要想在笑话叠段子的娱乐化生态下“杀出一条血路”,其未来究竟“路在何方”呢?
首先,艺术电影必须要在自身的生产模式上“变革出路”。从观众“从头到尾不知所云”的《刺客聂隐娘》,到在资本市场的尔虞我诈下变得七零八碎的《太平轮》,这些集“失败”与“成功”为一体的艺术片案例警示着我们,艺术电影在决策权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固步于“导演本位”的“自嗨自乐”模式,也不能放任于“制片人本位”的“资本为王”模式,而是要在平衡、创新的话语权重构中,开拓出一条“导演+制片人”的特色“模式之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好莱坞之所以能够在艺术电影的专业水准与大众口味之间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点,靠的往往就是导演和制片人之间的相互“制衡”。
其次,艺术电影的创作者也要在纷繁复杂的巿场环境中学会“自谋出路”。面对当下艺术电影整体不容乐观的市场表现,艺术电影的创作者不能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田”一味地守成或抱怨,而是要“主动出击”,在“寻找观众”的艺术坚守中,养成“培养观众”的艺术担当。在这一点上,管虎的电影《老炮儿》无疑为那些在小众与大众、艺术与商业中纠结困顿的艺术电影创作者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与那种一意孤行地以“角儿”的作风将电影和观众“割裂”开来的导演不同,管虎认为,艺术片的导演应该更接近于“戏子”的角色,即能够在功夫考究的叙事手段中,用“接地气”的素描式方法,表达立意深远的主旨追求。
当然,国家层面的政策体制也应为艺术电影的传播和发展“广开门路”。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背景下,有关部门应当控制好国产影片与进口影片的院线比例,协调好艺术电影与商业电影的排片布局,在不过份干涉院线市场活力和普通民众观影需求的前提下,用“政策之路”为“巿场之路”指引方向。
世界电影的发展历史和传播规律启示我们,在艺术追求与商业逐利的“左右为难”之间,艺术电影的发展之路难免荆棘丛生。但曲折的道路并不意味着前途的黯淡,受制于观影群众的审美局限和电影创作者在艺术表现能力上的不成熟等诸多原因,艺术电影目前的困境不过是在“二万五千里”的漫漫征途中不可避免的“阵痛”而已。“路漫漫其修远兮”,要想从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我们还需要不断地“上下而求索”。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