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电影不再一日游 期待制度安排

2013年08月14日 07:20   来源:光明日报   刘巽达

  新近成立的“上海艺术电影联盟”,让钟爱艺术电影的人们欣喜、赞叹。在“联盟”的设计中,每日放映艺术电影的,不但有常设的定点影院,还有地理位置极佳的商业影院一起加盟。而且,这种加盟不是表表姿态,是有铁板钉钉的承诺:每天至少排映两场艺术电影,票价基本定于50元。

  长期以来,受院线排片的影响,艺术电影常常遭遇“一日游”命运,上映一两天就被商业电影挤走。观众想看的艺术电影看不到,不想看的商业电影却是密不透风、铺天盖地。久而久之,立志拍摄艺术电影的导演们不得已改行,痴迷艺术电影的忠实观众日渐零落……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一个“给不给艺术电影排片”的问题,但催生的却是一系列问题。

  曾经,一些城市也给艺术电影提供过方便通道。以上海为例,就曾经专设过“胜利”和“平安”两个“艺术影院”。红火的时节,一票难求,售票处不得不拉起铁栅栏阻挡观众。这样的氛围培养了一大批艺术电影爱好者。然而当商业大潮猛烈冲来时,它们变得坚守不住,艺术片片源日渐稀少,加之商业电影强势,艺术影院不得不息鼓打烊,留下惨淡的叹息。

  世易时移,今天的电影产业欣欣向荣,除了好莱坞、合拍、国产商业大片大行其道,以反映现实和追求艺术为特色的艺术影片也层出不穷,眼下随手拈来的艺术片就有《有人赞美聪慧,有人则不》《告诉他们,我乘白鹤去了》《记忆望着我》《万箭穿心》《超越那一天》《逆光飞翔》《到阜阳600里》《碧罗雪山》等等。这些被高度赞誉的好影片,却因排片的缘故,被人为地“一日游”了。观众刚刚听到好评想去一睹为快,却因无片只能掉头而去。

  其实,“市场”从来不是代表流行单一的东西。任何情况下,一窝蜂地推销一种产品,必然忽视需求的多样性。不要说人分雅俗,就是同一个人,也有雅俗之需——有时沉醉于人文情怀荡漾的艺术片,有时陶醉于视觉听觉刺激的商业大片。当很多观众面对唯一选择而无法选择时,影院丢失的很可能是真正有价值的电影观众。

  市场经济不等于没有约束,经营者也要承担社会责任。对院线来说,要负起提高全民审美情趣、艺术品位、人文素养的责任。在德国柏林,一个人口仅400万的城市,却有超过100家各具特色的艺术影院;在法国,全国5000多块银幕中,竟然划出2000多块作为艺术影院专用,国家除了给予税收上的支持,每年还给补贴,前提是不能上映商业大片特别是美国大片。值得一提的是,出于“保护文化多样性”的考虑,法国还规定一部影片在任何一个影院的排片率都不能超过三分之一。这些有益和有效的制度安排,对我们很有借鉴价值。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文化生态非常适合艺术电影的生存。如今,上海艺术电影联盟的成立,让人看到了这座城市的艺术慧眼,也在全国带了一个好头。但要“长存”“长寿”,还需要进一步的制度跟进。如此,才能让艺术电影不仅占有自己的广阔市场,提升民族电影的品格,催化优秀编剧导演的诞生,还能培养出更多情趣高尚的观众。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