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江苏省录用公务员考试近日举行,其中有一道试题是:假设你是一名街道工作人员,负责某下水管道工程,结果下水道堵了,群众认为你工作没做好。面对记者的采访,你怎么应答?
这是一道好题目。其实这道试题,也可以考考在职的公务员。据媒体报道,一名考生这样作答:“先跟群众道歉,承认这是我们的责任,先作出及时补救的承诺。记者走了之后,要向领导汇报,真正落实到工作上,自己下去做补救工作。”答得不错。而反观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干部对这道试题的回答,却是不及格的。
比如就有官员说过,政府部门遭遇质疑时,应该死扛着不回应,虽然会挨骂,可是,热点几天就过去了,再大的丑闻和疑点,媒体和公众也很快会遗忘。这种死扛着的态度,或表现为一问三不知,或采取无可奉告的态度。
但是,你不回应,不等于问题不存在。出了事不回应,过了一段时期,热点可能会冷却,但问题不解决,公众是不会忘记的。除了常有的“热点健忘症”,我们不要忘记另一个舆论传播规律,就是丑闻的记忆效应——媒体和读者是不会轻易遗忘丑闻的,因为记忆效应是长时期起作用的一种心理效应,人们对于尚未处理完的事情,比已处理完成的事情印象更加深刻。丑闻可以暂时回避追问,但回避不了丑闻的发酵。时间拖得越长,发酵越厉害,丑闻越丑。
许多事实证明:死扛最后是扛不过去的。你扛得过初一,扛不过十五。日积月累,只会导致矛盾越来越尖锐。你带着“让媒体闭嘴”、“让热点自然降温”等心态和记者去打交道,只会使官方与民众陷入互不信任的恶性循环。因此,对记者的质疑采取“死扛着”的态度,此是下策。
第二种办法是把应对变成应付,顾左右而言他,找出各种理由加以解释,或推卸责任,或指鹿为马,或诿过于人,或好踢皮球。应对记者变成耍嘴皮子,这也是要不得的。应付可以掩盖错失于一时,同样不能捂瞒于永久。
何况,“越在乎,越失去”的墨菲定律一样适用于欺瞒百姓的官员——公共事件,你越害怕什么,越是容易发生什么。所以跟媒体打交道确实要有点技巧,回答要讲究分寸,但如果想要用说谎的方式去糊弄记者,结果只会把小事化成大事,引起公众的进一步不满。
第三种办法是口头承诺,拖着不办,开一张空头支票,把记者打发走了事。这同样是“为官不为”的一种表现。承诺当然比掩饰要好,但你既已作出承诺,就要迅速兑现你的承诺,否则再好的承诺也还是假的。如果拖着不办,那还是把“应对”变成“应付”,不久就会露出马脚。须知,问题的推进和及时解决,才是真正的“舆论引导”。
公职人员要正确面对记者。赵启正在《新时期公务员该怎样应对记者》 一文中说得好:“他们不是你的部下,不是你的学生,不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敌人。他是媒体人,是你的挑战者。”如何应对记者?最要紧的是及时发声,实事求是地回答记者的提问。要知道,世上没有说服不了的公众,只有缺乏说服力的证据,和付之阙如的信息公开。我们要以公众听得懂的语言、公众认可的逻辑、有公信力的方式去回答记者的提问,而不是玩弄转移视线的花招和让人闭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这两点,也是重要的指导思想——对官方机构来说,实话实说是最好的“媒体应对”策略,对新闻媒体来说,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两者均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