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派出所长关门打记者,源于权力在撒野

2016年04月22日 08:06   来源:红网   张伯龙

  4月14日上午,哈尔滨广播电视台《直播哈尔滨》栏目组记者在采访北京凯瑞达货运物流公司过程中,被内陆港派出所所长按到地上殴打,躺在地上的记者不停的挣扎并大呼救命,可是守着房门的两名民警却上前阻止屋外的记者进入。(4月21日中国广播网)

  近日,一则“派出所长殴打女记者,警察阻止外人进入”的消息引发网民热议。有网友纷纷表示:要将打人者绳之以法,不能放任他们执法犯法。然而,更可气的是,当记者拨通了公安局纪委的电话,举报内陆港派出所民警与记者发生冲突行为时,公安局纪委的工作人员却让记者自行协商解决。面对打人者和公安局纪委的荒唐答复,笔者不禁要问:如此公安能保谁的一方平安?

  俗话说,“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在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保一方平安的警察却面目狰狞且将拳头挥向普通民众的暴力形象,与我们这个和谐的社会总有那么些格格不入。王子犯法尚且要与庶民同罪,更何况那些置在肩之责、党纪国法于不顾的“败类”呢?他们没有认清自己身负的使命,还借所谓的头衔之利向民众撒泼,即便将来对出手伤人者做出相应的惩处,也实在难平群众心中的愤恨之情。“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时代早已远去,当今社会倡导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派出所长伤人的行为体现的不仅是少数执法者对法律的蔑视,更说明其根本就没有把人民放在心上。如此这般,又拿什么为群众服务、又怎么能保一方平安呢?

  其实,公安打人也好、公安局纪委推诿也罢,归根到底是利用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在肆无忌惮地撒野。虽说大部分执法者都能够以身作则、为民务实,但总是存在个别人员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作威作福。而追其缘由,首先是他们中有少部分人本身素质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其次,正是他们掌握着部分执法“特权”而使得这些“与土匪无异”之人有恃无恐、作威作福。

  “因一叶而知秋”。从内陆港派出所所长殴打女记者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加强执法者队伍管理已成为有关部门的头等大事。而这也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而就必须持之以恒的贯彻执行下去。同时,加强现有执法队伍的作风建设,将害群之马彻底清除出执法队伍。只有彻底消除特权思想,撕掉“执法者”至高无上的“华丽外衣”,才能当好人民的公仆。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教授要恪守“师道”传统    2016年06月08日
  • ·面对媒体监督,切莫“死扛着”    2016年05月16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