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去年5月15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公布了提速降费方案,其执行情况如何,如今也迎来了“年考”时。对此,三大运营商均表示,超额完成预定目标。但据调查,用户对提速降费感知不明显。
这边是三大运营商给出的提速降费“成绩单”很华丽。如移动表示,2015年全年手机上网资费较2014年下降43%;电信称,2015年其流量平均资费较上年下降31%,有线宽带的单位带宽价格下降58.8%;联通此前公开称,其固网宽带平均单价下降了50.6%。那边却是用户“获得感”不高。很多网民均表示无感……在提速降费方案公布、落实满一年之际,审视这耐人寻味的景象,不无意义:某种程度上,让用户没有感觉的提速降费再“超额”,都难以契合提速降费裨益民生的价值指向,也只能是陷入“假摔”质疑的重围。
这不是说当下运营商的提速降费没有效果,或者说水分太多,毕竟“超额完成”的表态后是大量的细化数据支撑;而是说提速降费要以“让民众有获得感的方式”实现,要减小其单方宣称效果跟用户心理预期间的距离。
实质上,对“用户无感”,工信部等方面早就留意到。去年11月,工信部总工程师张峰就表示,提速降费可能离广大用户的期望值还有些差距,这是工信部今后不懈努力的目标。至于其原因,工信部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日前也曾谈到,去年移动宽带单价大概下降60%,但现在用户移动流量在翻倍,对冲了降价带来的降低资费效果,我国移动通信用户规模庞大,平均下来,每个用户每月节省2.6元,所以感知不明显;有专家也分析,运营商去年主要是提速不提价,是通过免费升级宽带等方式降了均价而没降总价。
对公众而言,或许也该调整应有的预期:运营商提速降费,也要循序渐进,而很难一步到位,过去一年的动作是开始,而非“终局性”的效果呈现。去年一年,工信部和运营商做的很多工作,如4G网络提速工程、有线宽带免费升级、取消漫游费、单月流量不清零,还有推进光纤城市、发放FDD牌照等提升网络基础设施的举措,都是值得认可的。
但民众的“高”期待,更应被有关方面理解:从国办去年印发《关于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推进网络提速降费的指导意见》,到工信部发布《关于实施“宽带中国”2015专项行动的意见》,再到三大运营商相继公布“实施方案”,这些大动作,都抬高了公众对切身受益的期望值。
而今,尽管去年提速降费被指“惠及用户超过400亿元”,但若公众以身说法对其不买账,那这惠泽面也就等于是打了折扣。应看到,时下的提速降费,仍主要体现在2G、3G向4G后的流量成本未大幅抬高上,还有运营商主流流量套餐都是选越高的流量包、平均单位流量的价格越低,使用流量增加平均资费才会下降。此前有运营商推出夜间流量套餐(晚上11点到次日8点间,包1G流量只需5元),就是这种降费模式的体现。这种降费模式,难免让多数用户觉得口惠而实不至。
更何况,即便降费之后,我国网络通信速度和价格跟国际水平横向比,仍有差距,按当下的网民基数,人均8K的国际干线带宽,距2013年世界平均水平带宽54K还差得远。这也意味着,提速降费仍有空间。
眼下或许很难说运营商提速降费“撒的胡椒面太少”,但我国用户基数“汤多”是不争事实,这就要求,提速降费要继续“攻坚”,步子还得继续往前迈,以对接社会期许。一方面,有关方面要对提速降费方案落实情况进行督查、审计,还要对三大运营商作为大型国企的盈利能力和实现利润考核适度松绑,以换取更大的让利空间;另一方面,要在目前的提速降费鞭长莫及处下功夫,今后要更注重“提速”与“降费”兼顾,而不止于当前的“提速不提价”,少些降费跟大流量包的捆绑,这些也需要更充分的市场竞争去激活。
可以肯定,运营商超额提速降费跟用户无感之间,短期内是个没法祛除的“隔阂”,但长远看,让提速降费更多地在更贴近用户感受、攸关民众获得感的薄弱环节有所突破,将其跟用户的获得感结合,是提速降费下一步的目标所指。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