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合理的放生其实与杀生无异

2016年05月13日 07:36   来源:红网   于点

  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让人们开始“行善”以求“善报”,社会上也因此掀起了“放生潮”。人们买来鱼、虾、乌龟、鸟等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在看着它们游向水底或飞向天空的那一刻,便觉得自己行了善。然而,“疯狂”的放生行为也带来了许多问题。5月12日,厦门南普陀寺放生池大清理后一个月再现乌龟砸堆叠罗汉晒太阳。日前,福建厦门南普陀寺放生池因鱼龟数量太多,加上大批善男信女随意放生,使池中生物难以生存。(5月12日光明网)

  不由得想到4月份的新闻报道,人们将百余只狐狸放生到黄山山区,却忽略了当地的自然条件并不适合狐狸生存,于是只好又出动大量人手将狐狸捕回。而今年2月份的另一条报道中称,由于被放生的鲶鱼不适应北京通惠河温度过低的河水而大量死亡。人们放生的动物多从市场上购得,多为人工饲养。这些动物很多并不具备野外生存的能力,也很难适应新的生存环境,放生很容易变成杀生。此外,放生也极有可能造成外来物种入侵的现象。本不属于某一地区的生物因为放生而在当地独大,这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更是会造成严重的破坏。

  放生在社会上如此盛行,随之,各种放生产业链也应运而生。“精明”的小贩们在寺庙门口兜售乌龟,在河边兜售金鱼,在公园外兜售小鸟。人们买来这些动物放生后,小贩们又继续将它们抓回来进行二次贩卖。人们在这种随意放生过程中,仅仅是为了彰显自己道德的高尚,显示自身的优越感罢了,而从不会去考虑这些动物以后的生存。商业化的具有产业链性质的放生,是带着功利化色彩的放生,是以求现世及来世的福报为目的的放生。人们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施舍给动物们所谓的自由,却完全不关心它们未来的生存状态,同时又寻求自身的善报。这种做法无疑是悲哀而又可笑的。

  我们不应否认放生者内心对生命的尊重、对善行的追求,但在放生前,人们确实应该为这些生命的未来、为大的自然环境做出切实考虑。不合理的放生其实与杀生无异。其实,我们也许并不需要刻意追求放生,正如苏东坡诗句里写的那样“钩帘归乳燕,穴牖出痴蝇。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随缘行善,便是最大的放生了。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对于放生,管起来后更得管到位    2016年06月30日
  • ·放生应尊重自然及科学之法    2016年05月24日
  • ·别让任性放生危害社会    2016年04月14日
  • ·“无序的放生”等于杀生    2015年11月2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