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还得信奉“赛先生”

2016年05月10日 13:52   来源:东方网   沈栖

  屈指算来,“五四”运动也快有100年的历史了。当年,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公然亮出两面旗帜,即:民主(“德先生”)和科学(“赛先生”)。近百年来,虽说时局嬗变,但我国民主和科学的走向势不可挡,如今,“德先生”已是气宇轩昂地走进了我国的政治堂奥,而“赛先生”庶几执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牛耳。

  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同时,大力弘扬科学技术已成为全民族的共识。“十三五”规划再次强调了“继续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科学素养”。那么,近些年来,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咋样?这得先从一项关于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的社会调查谈起。

  我国开展这项工作始于1992年,以后每两年一次,进入21世纪后,改为每五年一次。这项社会调查直接采用国际上普遍承认的通行标准,即:一、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了解程度;二、公众对科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的了解程度;三、公众对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的理解程度。最初三次的社会调查,我国公众符合科学素养条件的人均占0.3%。2000年,首次突破1%,之后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从2005年的1.60%到2010年的3.27%。那么,2015年呢,中国科协前不久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具备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达到6.20%,比2010年的3.27%提高了近90%,从而超额完成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水平超过5%的目标任务”。设若仅从调查结果的数据上看,委实可喜可贺,但倘若作一个横向的国际比较,咱还得慎重看待,因为同样的比值,美、英、法、日都是我们的三倍以上,而且像美国,其在《科学指标》报告中,对公众应该掌握的科学和技术都有与时俱进的要求。

  科学技术历来强调“学以致用”,切实依靠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为国计民生服务,这乃是“赛先生”的价值所在:其带着人类难以泯灭的独立良知,根据自己的判断来分析世界,解释公众的未知和颠覆被强加的已知,造福人类,遗泽后代。

  东西方的有识之士都曾预言:21世纪将是激烈竞争的时代。衡量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水平的因素很多,诸如经济的、政治的、军事的、文化的,等等,但其中国民素质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就国民素质而言,有体魄的、有心理的、有道德的,也有文化的,而随着历史发展日趋文明,国民的文化素质更显重要,面对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高度统一的新世纪,科学素养自然占了文化素养的首位,它似乎成了当代衡量人的最为重要的标尺。因此,全面提高本国国民科学素养业已成为世界各国进行21世纪竞争的主要措施之一。谁轻忽包括国民科学素养在内的国民素质的提高与经济振兴、社会发展的联姻关系,谁必将成为时代的“落伍者”。而国民科学素养的提高,当然首先得力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教育。——这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长期处于低端水平且提升缓慢的现状来说,尤为亟需。

  记得已停刊的《新闻晚报》曾经在2012年下半年特辟“问天*问地*问心——老科学家访谈录”专栏,每周一期,一期三版,将一批实绩卓然、贡献赫然的老科学家介绍给社会,介绍给人们,堪称一项功德无量的“媒体工程”。在这一专栏中,人们不仅能读到这些上海老科学家上下求索的人生历程,全面了解他们取得的科学成果,还能通过与记者的对话,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倾听这些世纪科学老人充满良知和睿智的对诸多人生问题、社会问题的见解,分享他们当下的“思想图景”。尤其是在翔实介绍其各自领域的建树时,犹如水渗叶脉般地流贯着科学知识,彰显着科学精神,纵观全篇,极富科学的“含金量”。我们希冀“赛先生”的声音能够更响亮一些!

  2016年3月,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为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印发,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0%”。这个目标昭示:现今还得信奉“赛先生”,否则,咱会在国际舞台上败北。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