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多维度提升党的媒体“四力”

2016年05月09日 10:17   来源:南方日报   张丰清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要适应国内外形势发展,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党的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是提升党的执政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传播国际化的形势下,针对互联网时代社会舆论多层次和媒体分众化的趋势,可从以下几个维度切实提升党的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坚守方向。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是提升党的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基础和前提。坚守党的媒体的正确方向,才能确保新媒体层出不穷时代党的媒体的强大定力和竞争力。习近平要求,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新闻舆论工作各个方面、各个环节都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这就意味着,不仅党的媒体要姓党,而且全媒要跟党。只有坚持正确方向,面对那些抹黑党和政府的宣传,面对歪曲党的科学理论、正确主张和方针政策的行为,党的媒体才能站稳立场,进行批评和有力的驳斥;只有坚持正确方向,才能把群众的注意力引向党委和政府所关注、所倡导、所重视的问题和方向上来,引到主流价值观和主流舆论上来,从而提升党的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创新方法。面对舆论环境、媒体格局和传播方式的深刻变化大势,要提升党的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创新力决定党的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在以网络传播为特征的信息时代,靠单向、平面传播已经不能满足党的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需要。为适应党的媒体体系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习近平要求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媒体创新包括创新新闻舆论工作的理念、内容、手段、体制机制等多层面全方位的创新。理念方面,要力促传统媒体转型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有效整合,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的共享融通;内容方面,要将宣传党委和政府的主张,突出群众关注的热点、疑点和难点问题;要善于用讲故事的语言风格表达、传播高大上的内容,彰显新闻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手段方面,抓住时机、把握节奏、讲究策略,切实把握好新闻传播的时度效,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传播的切入点和着力点;体制机制方面,传统新闻机构既要设法维护自己的地位,更要善于吸纳新媒体的力量,发挥新媒体的体制机制活力长处,构建良好的新媒体激励机制和弘扬新媒体的风趣活泼文风,增强党的媒体的吸引力、感染力。

  培养队伍。新闻队伍建设是做好党的媒体的人才保证。新闻队伍的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水平、作风建设直接关系到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习近平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要加快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党和人民放心的新闻舆论工作队伍。”加快培养新闻舆论工作队伍是今天传媒格局下党的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提升的关键所在。党的新闻工作者要刻苦钻研业务知识,特别是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努力学习新闻舆论新理念、新知识、新技术,努力成为全媒型、新型专家型人才;年轻一代的新闻工作者更要在新的舆论生态下把握正确方向、提高理论素养、传播主流价值。

  面向国际。面对信息传播国际化形势下日益激烈的传媒市场竞争,党的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提升,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紧迫的现实问题。从国际舆论格局看,目前仍然处在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阶段。目前我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声音不大,影响力也不大,新媒体技术和平台运用不够,提高国际传播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习近平强调,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增强国际话语权,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优化战略布局,着力打造具有较强国际影响的外宣旗舰媒体。增强国际话语权是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水平的重要内容。只有通过日复一日,持续不断的对外传播和国际传播,才可以帮助国外受众加深对我国的了解,增加对我国的认可度及信任度,增强中国在国际传播领域的舆论影响力和新闻竞争力。增强国际话语权,还要补齐我国对外传播的短板,既要善于讲故事,又要善于讲道理,不断提升中国传播软实力和发展新媒体传播平台,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新媒体时代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作者系华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确立新媒体传播的伦理规范    2016年03月02日
  • ·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    2016年02月26日
  • ·创新表达也是传播力    2016年02月24日
  • ·热情拥抱全面传播正能量新时代    2016年02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