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

2016年02月26日 07:17   来源:人民日报   本报评论部

  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关键在于加强中国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

  “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这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48字“职责使命论”的重要部分。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传播格局中,如何实现这一要求?这就需要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通过自身国际传播能力的提升,塑造好中国形象,表达好中国声音。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许多实地到中国的人惊讶地发现,无论是新疆西藏等边疆地区的进步幅度,还是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常常与从国外媒体上收获的印象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不少国外媒体有意无意让自己的认知水平落后于中国的发展速度,这使得国际舆论格局中常常出现“两个中国”的反差:一个是客观真实的中国,能够基本呈现今日中国的改革面貌和发展势头;另一个则是国际上部分戴着“有色眼镜”人士眼中的中国,在他们的观念中,中国社会仍然保留着几十年前的单调色彩,一些人甚至将中国的发展看作威胁和挑战。

  要改变这种局面,被动地等着别人来塑造我们的形象是不行的。将一个客观真实的中国呈现在世界面前,让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关键在于加强我们自身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加快提升中国话语的国际影响力。为什么一些确凿无疑的事实会在国外舆论中受到歪曲?为什么我们良好的意愿有时候会遭遇误解?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在国际上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除了有时受到恶意的歪曲,更多时候还是因为存在着信息流进流出的“逆差”。这些年来,我们的对外传播取得了令人称道的成绩,但同一些发达国家的知名媒体相比,我们的嗓门还不够大,我们的经验还不够老到,国际传播对于我们来讲还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新课题。

  提高对外传播的影响力传播力,讲故事是最佳方式。“事实胜于雄辩”,一个个精彩的故事,能更好激发受众共鸣,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这些年来,无论是催人泪下的“感动中国”,还是引人入胜的“美丽中国·寻找最美乡村”,无论是原汁原味的“新春走基层”,还是鲜活生动的“深化改革的基层创新”,都在故事和细节中,让受众得到对中国发展的直观感受。事实证明,讲好中国故事,是消融“语言壁垒”和“文化隔膜”的最好方式,是中外交流的桥梁。通过真实而动人的细节,使国外受众了解到中国的历史、文化及当代社会,才能让中国梦得到理解、尊重和认同。

  对外传播需要打开大门,讲好中国故事同样需要融通中外,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受众爱听、想听,听有所思、听有所得。中国当代作家麦家的小说在西方出版界刮起“麦旋风”,就是中国故事、中国作品“走出去”的一个成功范例。中国每年向海外出口的电视剧、纪录片、动画片等超过1万小时、《舌尖上的中国》《茶,一片树叶的故事》在海外热播、“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涌现大批追捧中国影视作品的“华粉”……这些现象都说明,中国文化、中国故事正在迅速走向世界、影响世界,重新塑造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不断扩大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将这一过程推向深入,新闻舆论工作大有可为。

  讲好中国故事,更深层次的内涵,是把中国故事、中国发展背后的“道”讲清楚、呈现出来。我们不是为了讲故事而讲故事,话语的背后是思想、是观念,即中国之“道”。这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道”,也是今日中国改革发展之“道”,还是中国参与世界治理,和各国携手打造命运共同体之“道”。以生动的故事、活泼的语言把这些思想和理念展示出来,把中国近年来的发展讲述清楚,才能扭转西方一些人对中国存在的“认知错位”,让我们的讲述成为世界表达中国故事的源头、读懂中国的标识。

  有学者曾说,“中国”既是一个国家概念,也是一个文化概念。随着中国人越来越多地走出去、世界越来越关注中国,中国话题、中国故事正在成为世界性的议题。增强对外传播的“自塑能力”,自己讲好,才能引导别人讲好,让中国的发展为世界所认同,让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做出贡献。

  (本系列评论到此结束)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多维度提升党的媒体“四力”    2016年05月09日
  • ·确立新媒体传播的伦理规范    2016年03月02日
  • ·创新表达也是传播力    2016年02月24日
  • ·热情拥抱全面传播正能量新时代    2016年02月2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