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在成都就发生了这么个事。有网友在微博上爆料:早上8时许,一辆公交车在中和大道车站的上客途中,因人数过多,导致车门被挤爆。该微博迅速引发诸多网友对早高峰挤公交的吐槽。(5月7日《华西都市报》)
坐公交车靠挤,上公交靠拼,这是公交高峰时期的真实写照。虽然网友吐槽的因人数过多导致车门被挤爆的爆料似乎有些夸张。但公交公司得出的车门并非被挤爆,系温差较大致玻璃自碎的结论,难道经得起拷问?
首先不妨科普一下常识,众所周知公交车门使用的是钢化玻璃,虽然自爆是钢化玻璃固有的特性之一,但能产生自曝的原因主要有玻璃自身质量缺陷、应力分布不均匀。而钢化玻璃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性就是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承受的温差是普通玻璃的3倍,可承受300℃的温差变化。即便按照车队工作人员的说法,当时公交车瞬间温差较大,但公交车这一温差也远不到其可承受温差的1/10。由此来说公交车门被挤碎系温差较大的结论显然让人难以信服。
既然如此,车队工作人员为何在此时抛出极不负责任的结论,是自身缺乏科学常识,还是根本对公交车辆设施性能的不了解,更或是对公交车门碎裂一事在极尽遮掩。事实上,根据钢化玻璃的安全特性,当玻璃受外力破坏时,碎片会成类似蜂窝状的钝角碎小颗粒,不易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这一特性恰恰说明公交车门破碎或真有可能是受外力的作用。当然这还需要相关机构进一步作科学的鉴定。如果真是外力作用所致,而同等厚度的钢化玻璃抗冲击强度是普通玻璃的3~5倍,那足以想象当时该公交车辆的拥挤程度有多严重。通过对钢化玻璃的物理性分析,外力作用导致该公交车门玻璃碎裂的可能性远大于普通的温差所致。因此,笔者认为,系温差较大导致公交车门玻璃碎裂的结论确实过于草率,当然不排除是对网友反映公交拥挤的故意遮掩,从小说是遮掩自身工作存在的不足,从大说是遮掩对乘客安全的不负责任。幸运的是,此次车门玻璃碎裂没有乘客受伤。
作为公交公司,针对网友"公交车门被挤爆"的吐槽,本应多从自身的服务上找原因,以此分析公交线路的规划、站点设置、车辆调度、班次设定、客流预判等是否科学合理,并借此敲响安全警钟,加大调查研究,拿出可行的整改措施,而不是推卸责任似地过早把公交车门碎裂归咎于所谓的温差较大,使之再成为车门被挤爆引网友吐槽后的又一笑话。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公交主管部门的市交委,从"公交车门被挤爆"的吐槽中,及时洞察到广大乘客的需求,并把乘客的需求作为工作的重点,及时提出根据公交线路实时客流变化,调整发车班次、加大发车密度,方便乘客出行的改进措施。公交车门碎裂看似微不足道,但反映出来的正是对民生的责任和担当。
(责任编辑:武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