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让交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2016年05月09日 09:51   来源:东方网   徐新明

  这次令人瞩目的上海道路交通大整治行动,自实施以来已持续一个多月,成效显著,深得民心。各类交通违法行为纷纷被查处,重点区域出现了井然有序的可喜现象,比如,瑞金医院附近马路,一改过去严重堵塞的状况,车辆行驶畅通无阻。许多市民在欣喜之余,依然担忧:交警全员上岗,集中整治,究竟能持续多久?

  确实,交通违法问题由来已久。近年交通整治多次,之后又“涛声依旧”。交通管理成了城市治理的“短板”,令人痛恨且无奈。为此,笔者建议,能否多管齐下,让交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做到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

  让交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必须充分发挥媒体的言论导向作用。一要大力宣传交通违法的危害性——不仅交通堵塞,而且死亡严重。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城市居民因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死亡的比例,相比2006年上涨了2.33倍,有17.36万人死亡……二要大力宣传交通政策法规。比如,有的驾驶员不知道机动车“鸣号”是违法的,认为“鸣号”是正常行为;有的行人“中国式过马路”,自以为可以“法不责众”;还有的机动车“乱停放”,自认为是“特殊情况”,可以“通融”一番等,对此,舆论显然要多加引导。三要大力宣传遵纪守法。近年,人们之所以对交通法规熟视无睹,违法行为习以为常,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规则意识”不强。即使违反交通法规被查处,有的找关系“通融”;有的竟迟迟不去办理,这次被公布的违法超百次的53辆机动车,已长达数年之久而不去办理……这些乱象叠加起来,就会形成“破窗效应”:让守法人感到吃亏,“规则意识”自然会被淹没。所以,舆论必须大力宣传法规的重要性,只有让广大市民真正树立对交通法规的敬畏感、尊重感,才能自觉遵守,才能逐步形成“警不在现场,法在我心中”、“交通法规,人人自觉”的氛围。

  让交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能否建立全市长效统一的指挥和监督体系?交通治理并非只是公安部门的事,社会各单位、各部门、各方面都应通力合作。党组织、工青妇团等群众组织都要齐抓共管。领导干部以及共产党员、共青团员都要以身作则,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公交、出租车等单位可以每天通过GPS和DVR监控系统对营运车辆行驶动态进行监控,规范文明驾驶行为,提高驾驶员遵纪守法意识。单位、家庭和个人都要签署“交通法规,自觉遵守”的承诺书。交通治理更可以借助社会力量扩大监管面,对交通违法行为进行举报。举报手续要简便,举报方法要多样。同时,能否开展有奖举报活动?一旦查实,立即奖励,这不仅能激励举报人员的积极性,而且可有力震慑违法者。

  让交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应将严格执法和疏导结合起来。严格执法,就要始终保持“零容忍”。有谁以身试法,就要严查严惩,要与个人征信系统等挂钩,让他承担高额的违法成本。在这方面,杭州“车让行人”做得很成功,受到国内外舆论的称赞。在这背后就是杭州数年如一日严格执法的结果。另一方面,还应疏堵结合。比如,学校附近违法停车接送孩子,能否柔性执法?在这一点上,静安公安分局做法值得借鉴。静安交警和一师附小联合给学生家长颁发“临时停车卡”,开辟“停车带”,给家长提供车位,既避免因车辆随意停靠造成拥堵,又给家长方便接送孩子,得到社会一致欢迎。

  让交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应合理地进行整座城市的道路规划设计,这也是大家遵守交通规则的前提。比如,如何改进公交专用道设计?专用道大部分设置在道路最右侧。而右转弯车道一般也设置在路的最右侧。这样,其他车辆和公交车容易碰撞。又如,个别道路标志设置能否更醒目?有的道路标志牌“犹抱琵琶半遮面”,躲在树叶中,难以发现。再如,如何重视行人路权?有的马路宽到往往需要两个行人绿灯间隔才可穿越;有的红灯超过人们心理等待时间;还有的在一些可以设置平面过街通道的马路,却设置人行天桥,逼着行人“上天入地”。这些设计能否“人性化”?如果这些可以改进,相信“中国式过马路”就会大为减少。今年市人大将对《上海市交通管理条例》实施修订,我们期望,要广泛征求意见,因为制定任何政策法规,都应是“政府为更多老百姓提供服务”。

  交通状况好坏,是城市效率高低的一个侧面。交通管理,牵扯到方方面面。时下,当务之急,有必要以多管齐下的方式,让交通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做到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以此增强人们的“规则意识”。遵纪守法不只是上海人气质的体现,更是一种责任的担当。设想,当全体市民都自觉地担当起这份责任时,上海成为全国交通最文明的城市之一,还会远吗?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