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本市实行机动车单双号限行,限行将持续到11月12日。这是2008年奥运会后的又一次全市范围限行,有人大胆预言,这种限行方式有可能成为今后北京解决重大活动道路交通问题时的新常态。
本市的机动车每年还在增加,什么时候达到饱和不再发展,目前似乎无法预测。北京市到底能够容纳多少机动车,似乎也缺少来自官方的权威说法。
北京的道路交通机动车现在是否已经过多了,这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则是管理水平相对比较落后。这里所说的“相对”,不光是指相对发达国家和地区,也指与国内一些城市相比。比如说,我今年到了南方一些中小城市,看到那里的交通信号灯都有读秒计时提示距离下一次变灯的时间。这个读秒计时非常好,司机可以预先做出启动或停车的准备工作。我看到本市的地铁站显示牌大都有下次列车到达时间,也看到本市街头一些行人过路指示灯有这种读秒提示,前天开车去顺义马坡爱慕内衣时尚工厂参加活动,又看到有的路口有这种读秒提示。起初,我一直以为本市的交通管理部门不懂得读秒计时对提高通行速度的好处,但从郊区使用情况看,又觉得这些管理者未必都不懂。市区内路口不安装,如果不是为了省钱,那可能就有某种人们猜不出来的原因。
交通管理需要不断进步,见贤思齐。既然读秒计时提示是个好东西,那就要抓紧推广,不要一拖再拖。
北京交通的一大痼疾是有一些地方多年拥堵,比如二环路广渠门至建国门桥、十里河桥、德胜门,三环路双井地区等,西直门就不用说了。能不能把全市的拥堵点公之于众,请求社会有识之士出点主意呢?能不能每年下决心投入资金,重点解决几个拥堵点?钱似乎不是问题,据说每年交通罚款就达10亿之多,加上交通方面税收,应当说有个10年8年时间,三环路以内的拥堵点都可以得到较好的治理。关键是有没有真抓实干,能否拿出愚公移山精神,每天挖山不止,集中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下决心对拥堵点进行全方位治理。
本市曾经搞过一段微循环工程,也搞过平面立桥,取得良好效果,但没有长期坚持做下去。交通管理方面,除了资金外,更多的需要能够解决问题的实干家型领导者。单双号限行毕竟只是权宜之计,即使变成“新常态”也只能是在遇有重大问题时的一种“新常态”,不太可能成为平日的交通管理手段。
(责任编辑:张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