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整治交通违法,行动才是硬道理

2016年05月06日 11:24   来源:工人日报   

  据《东方早报》报道,自3月底起,上海市展开了一场交通违法大整治,重点整治机动车乱停车、乱占道、乱变道、乱鸣号、涉牌违法、路口违法、逆向行驶,以及非机动车乱骑行、行人乱穿马路、非法客运等10类突出违法行为。截至4月17日,上海警方共查处10大类突出交通违法行为79万余起,同比上升了98.14%;开出处罚通知、决定书罚款总数达1.25亿余元。与此同时,北京、湖北武汉等地也相继开展交通违法整治行动。整治行动对规范当地交通秩序的效果,正在初步显现。

  一出门就闹心,这是不少城市居民的生活感受。机动车闯红灯、乱变道,行人穿马路“无视红绿灯”,种种交通违法乱象,公众吐槽多年,各地也年年喊整治,但不少地方是雷声大雨点小,行动少、力度弱,主动性差。上海等地的此次行动一拉开,不少人的第一感觉是:早该好好管管了!

  此类整治行动传递出什么信号?又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零容忍”,严格执法才是“硬道理”。上海本轮整治范围力度空前,各级公安机关最大限度把执法力量压到路面,全市6700余名交警全员上岗,基层派出所每天4200余人次警力参与整治行动。出动大批警力,严查严治,比起一些地方对交通违法“吐槽多,行动少”的做法,无疑是鲜明对比。此外,上海启动了视频举报程序,车载行车记录仪记录的机动车交通违法视频资料可作为举报内容,如此发掘多种监督手段、动员多种监督力量共同参与,也显示出重拳整治乱象的决心。

  提高违法成本,显示法律应有的威力。湖北武汉公开曝光了占用公交车专用道的前十名违法车辆,上海有关部门正在研究出台交通违法信息关联个人征信应用、严重交通违法行为与居住证办理“挂钩”等措施。同时,严惩与提醒相结合,“软硬”措施兼备,使整治行动更具建设性。

  现实中,各类交通违法行为令百姓出行心情不爽,扰乱正常的交通秩序,增加道路安全隐患,影响城市乃至国家形象。有调查显示,交通违章是诸多交通事故的主因。上海等地的整治行动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吗?未必,但效果明显,公众点赞。折射出一点,长期以来,很多地方此类乱象长期存在,原因并不复杂。肯不肯治理,有没有行动,是最重要的因素。

  与社会治理领域的一些老大难问题相似,一些地方交通违法乱象积重难返。但这并不能成为久治不愈的理由,更不能成为不作为、懒作为的借口。从一定意义上说,它既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攻坚战,又是一场考验耐心和毅力的持久战,不仅需要付出人力物力财力等成本,更需要有关部门从观念上重视起来,真正将其当成一项民生大事来抓。出行安全无小事,招商引资、大兴土木的步子再快,如果百姓的平安出行得不到保障,居民的幸福感无从谈起,再美好的“发展”都只能是空中楼阁。

  整治交通违法乱象,行动才是“硬道理”。其他领域,也是同样。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