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游客缘何热衷赴英扫货

2016年05月03日 08:45   来源:经济参考报   吴丛司

  每逢假期,兼具古典魅力和现代时尚的英国是中国游客热衷的旅游目的地。牛津街、邦德街和摄政街等伦敦著名的商业街区云集了数百家商铺,吸引着来自全球各地的游客。记者日前来到位于牛津街的英国百货公司塞尔福里奇,发现有些奢侈品专卖店门口已经排起了长队,里面不乏中国游客。

  “我本来想买件巴宝莉(burberry)的风衣,但这衣服都快人手一件了,我都有点不想买了。”一位年轻的中国女游客向同伴抱怨道。据了解,一件巴宝莉经典双排扣中长款风衣售价为1395英镑。

  财富品质研究院根据品牌库中两万多个品牌的营业收入估算发现,2015年中国消费者全球奢侈品消费达到1168亿美元。价差较大的高端名品往往是赴英中国游客购物的首选,但近年来,保健品、奶粉、羊绒制品、洗发皂、眼药水等日用品也成为中国游客“扫货”对象。随着互联网、跨境电商的发展,网上购物日益普及。

  除购物消费外,中国旅客越来越注重“体验式”消费。欧美嘉旅游部门主管王瑞琪表示,近年来,游学团、打猎团、贵族古堡体验团、高尔夫团等已成为中国游客新的消费发展方向。

  中国游客在国内旅游时,最讨厌的就是推销购物导游。有趣的是,这些游客一出了国,像是换了个人一样,每个人都提着大包小包,有些游客甚至还抱怨国外商场关门太早。

  中国游客为何有着浓浓的“洋货情结”?为何愿意把“中国制造”的商品千里迢迢地背回国内?一是因为同品牌的东西国外价格更便宜;二是因为中国游客对国外产品质量有十足的信任感,三是因为在国外购物售后服务有保障。

  “我前两天在玛莎百货买了一件羊绒衣,回酒店后发现衣服有点瑕疵。我本来还担心自己不太会说英文,不知道怎样向店员解释衣服是原本就有瑕疵的。结果店员问也没问,直接拿了一件新的给我。在国外退换商品真的很方便。”一位姓诸葛的女士对记者说道。

  当记者问到是否介意很多产品其实是“中国制造”时,这位女士说:“很多中国制造的东西都出口国外了,我在国内买不到,只好在国外买了。”另一位叫晓红的女士对记者说:“同品牌的商品国内外差价很大,特别是英国本土品牌。一双其乐(clarks)鞋在国内商场要卖一千多元,而我花同样的钱在这能买两、三双。”

  另外,中国旅客在境外的强大购买力还与自身收入增长密切相关。十八大以来,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连续三年高于GDP增长,消费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医保、养老保险等各方面制度都在往前推进,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这使人敢于去消费。

  据中国商务部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1万亿元,同比增长10.7%,消费对社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比2014年提高了15.4个百分点。事实上,消费贡献率提升是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产业结构持续调整和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结果,反映出中国居民消费进入新时代。

  对英国来说,中国游客为当地经济做出了贡献,英国旅游部门正想方设法吸引更多的中国游客。统计显示,2015年1月至9月,前往英国旅游的中国游客人数超过21万次,创下历史同期最高纪录,旅游期间中国游客消费额达到4.35亿英镑。英国旅游局还表示,中国游客访英每人每次平均消费约为2688英镑,预计到2020年,中国游客在英国的消费有望达到10亿英镑。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