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国马桶被踩坏,脏水缘何泼向中国游客?

2015年11月19日 09:08   来源:中国江苏网   张卫斌

  据《世界日报》 11月 17日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近年源源涌入中国游客,但文化隔阂为该国家公园带来一些困扰,最近的困扰是,中国游客蹲坐公共厕所抽水马桶,频频踩坏马桶座。( 11月 18日中国日报网)

  任何一个中国人,看到这样的新闻心里恐怕都不是滋味。本来满心欢喜,大老远跑到美国去旅游,到大洋彼岸看风景,在人家的眼里,给出的印象分却是如此低下。就连坐在家里没出去的中国人也跟着脸上无光。

  强压着心头的愤怒,仔细看完了《世界日报》的报道,才发现,原来是美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硬将一顶不文明的帽子扣在中国游客的头上。

  其一,这则新闻将亚洲人和中国人混为一谈。新闻导语中说中国游客频频踩坏黄石国家公园马桶座。但在新闻正文部分,记者是这样写的:“今年夏天,该公园 42个抽水马桶中约有 12个马桶座破裂。公园工作人员发现,是因为亚洲观光客如厕习惯蹲在马桶座上,由于马桶座承受不了他们的全身重量而断裂。”由此可见,新闻导语中说中国游客踩坏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马桶座,未免有些武断。

  第二,某些美国人对中国缺乏足够了解。大提顿国家公园发言人怀特说:“亚洲人习惯蹲着如厕,中国公厕都是如此,显然与美国人的习惯完全不同。”不知道这位的怀特先生近几年有没有到过中国,有没有认真考察过中国人的如厕习惯?但从他此番信口雌黄的言论判断,怀特先生显然对中国还不够熟悉。暂且不去评说怀特先生的亚洲人“习惯蹲着如厕”是否有依据,他的“中国公厕都是如此”显然胡说八道。中国绝大多数家庭使用的也是坐便器,与美国人并无二致。公厕也有坐便器。至于那些蹲坑,也是出于卫生考虑。

  其三,黄石国家公园接待的中国游客占比很小,除亚洲游客,还有大批其它国家游客,也不乏美国自己的游客。据美国有关方面预测,今年游览黄石国家公园的亚洲游客约 50万人。而据黄石国家公园公布的官方数据,仅今年七月就有近 100万游客游览了该公园。可见,中国游客只占该公园接待游客的很小一部分。凭什么说那些踩坏的马桶座是中国游客所为?

  中国有个成语,欲加之罪,何患无辞。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某些西方国家的政客心里很不舒服,不断将屎盆子往中国人头上扣。有境外媒体甚至总结了中国人“七大恶习”,包括: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在地铁上推搡、噪音干扰体育赛事、聚会不顾外国朋友在场仍用中文交流、穿睡衣上街、在阳台上晾晒内衣裤、在公园跳广场舞。就连一向安分守己的中国大妈,也被某些西方媒体神化为在华尔街兴风作浪的“黄金炒家”。一会儿说中国大妈“完胜华尔街”,一会儿又说中国大妈“被套牢”。

  必须承认,我国社会道德领域的确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不文明的生活习惯也需要改变。但是,这些问题都是发展中的问题,也不是中国人所特有的问题。以“人权卫士”自居的某些国家,强奸、性奴、杀人、毒品、诈骗、校园枪杀案等刑事案件也不少。美国黄石国家公园的几只抽水马桶座坏了,这本是一件寻常事,硬要说是中国游客给踩坏的,还扯上“中国人习惯蹲着如厕”,扯淡的背后,暴露出西方国家的傲慢与偏见。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中国游客缘何热衷赴英扫货    2016年05月03日
  • ·“中国游客”是怎样炼成的    2015年06月0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