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朋友的母亲要在北京住院,得先回老家医院开转院证明,再到北京办住院,住院完毕还得拿材料回老家报销。异地看病如此折腾,全家头疼不已。
现代人常常离开家乡,到异乡谋生、探亲、定居。虽然“身在异乡为异客”,但因交通发达,不至于“少小离家老大回”,今人的乡愁不似古人那般浓烈,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生活不便利而发愁。正如朋友母亲这般,因为医保无法随身“携带”,无奈奔波在异乡和故乡之间。我的母亲随子女居住后,新农合用不了,不敢随便看病。原来在老家,患高血压的母亲有慢病卡,只用交一半的钱,故而她常感叹:“如果这里像家乡一样就好了。”
异地看病能报销,这也是全国流动大军的心愿。到2014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跨省流动人口约占七成。以北京为例,去年总诊疗人次达到2.35亿,比2010年增长了一半。其中,每天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人达13万。如此庞大的流动大军,引发了人们对异地报销问题的持续关注。
世卫组织评价一个国家的卫生服务体系,常常用“可及性”来衡量。通俗地讲,可及性就是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医疗保险是影响可及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建立基本医保体系,就是引入第三方,发挥其风险共担的作用,减轻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使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保障每一位居民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如今,中国已进入全民参保时代,但是,去外地看病还是不能报销,一部分人很可能负担不起或垫付不起医药费,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病硬扛。这违背了基本医保设计的初衷,使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打折扣。
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大势所趋。异地报销难却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绊住了人口自由流动的步伐,使老百姓在异地有病不敢看,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如果不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必然影响百姓对于医改的获得感,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异地报销主要难在参保地和就医地结算对接。我国医保按照属地化管理,基本医保的资金八成来自财政,财力水平导致两地报销标准不统一,比如有些项目、药品在就医地可以报销,在参保地却不能报,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等都不一样,给结算造成很大的障碍。但是,医保又不能按照就医地标准进行结算。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去看病的地方都是大城市大医院,用的药品、耗材、设备都比较昂贵,报销标准也比较高,会让当地财政难以承受,影响到基本医保的可持续运行。
现在,很多地方使用了折中办法,即两地互通结算信息,协商好结算标准,先让参保人在外地也能用得上医保,然后尽快改进系统,实现异地即时结算,最后再逐步提高基本医保水平,弥补差距,最终实现基本医保全国“漫游”。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基本医保种类较多,包括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每种医保的报销结算标准都不一样,种种因素制约着报销标准的统一。今年,我国将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并争取用两年时间实现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新农合、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也在进行中,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期盼异地报销政策尽快推进,让异乡人看病像在故乡一样便利,人人都能病有所医。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