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医保何时全国“漫游”? 盼望异乡像故乡

2016年04月29日 08:17   来源:人民日报   李红梅

  前段时间,朋友的母亲要在北京住院,得先回老家医院开转院证明,再到北京办住院,住院完毕还得拿材料回老家报销。异地看病如此折腾,全家头疼不已。

  现代人常常离开家乡,到异乡谋生、探亲、定居。虽然“身在异乡为异客”,但因交通发达,不至于“少小离家老大回”,今人的乡愁不似古人那般浓烈,更多的时候是因为生活不便利而发愁。正如朋友母亲这般,因为医保无法随身“携带”,无奈奔波在异乡和故乡之间。我的母亲随子女居住后,新农合用不了,不敢随便看病。原来在老家,患高血压的母亲有慢病卡,只用交一半的钱,故而她常感叹:“如果这里像家乡一样就好了。”

  异地看病能报销,这也是全国流动大军的心愿。到2014年末,全国流动人口达到2.53亿,跨省流动人口约占七成。以北京为例,去年总诊疗人次达到2.35亿,比2010年增长了一半。其中,每天来北京看病的外地人达13万。如此庞大的流动大军,引发了人们对异地报销问题的持续关注。

  世卫组织评价一个国家的卫生服务体系,常常用“可及性”来衡量。通俗地讲,可及性就是每一位居民都能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而医疗保险是影响可及性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建立基本医保体系,就是引入第三方,发挥其风险共担的作用,减轻居民的医药费用负担,使人人都能看得起病,保障每一位居民都能保持良好的健康状况。如今,中国已进入全民参保时代,但是,去外地看病还是不能报销,一部分人很可能负担不起或垫付不起医药费,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有病硬扛。这违背了基本医保设计的初衷,使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大打折扣。

  人口向城市流动是大势所趋。异地报销难却像一根无形的绳索,绊住了人口自由流动的步伐,使老百姓在异地有病不敢看,基本医疗需求得不到满足,无法公平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如果不下决心解决这一难题,必然影响百姓对于医改的获得感,以及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

  异地报销主要难在参保地和就医地结算对接。我国医保按照属地化管理,基本医保的资金八成来自财政,财力水平导致两地报销标准不统一,比如有些项目、药品在就医地可以报销,在参保地却不能报,起付线、封顶线、报销比例等都不一样,给结算造成很大的障碍。但是,医保又不能按照就医地标准进行结算。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去看病的地方都是大城市大医院,用的药品、耗材、设备都比较昂贵,报销标准也比较高,会让当地财政难以承受,影响到基本医保的可持续运行。

  现在,很多地方使用了折中办法,即两地互通结算信息,协商好结算标准,先让参保人在外地也能用得上医保,然后尽快改进系统,实现异地即时结算,最后再逐步提高基本医保水平,弥补差距,最终实现基本医保全国“漫游”。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基本医保种类较多,包括新农合、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每种医保的报销结算标准都不一样,种种因素制约着报销标准的统一。今年,我国将基本解决省内就医异地直接结算,并争取用两年时间实现跨省异地住院费用直接结算,新农合、居民医保制度的整合也在进行中,这无疑是一个好消息。

  期盼异地报销政策尽快推进,让异乡人看病像在故乡一样便利,人人都能病有所医。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医保“漫游”难在哪儿?    2016年04月27日
  • ·城乡医保合并均等保障权利    2016年01月22日
  • ·退休人员医保不宜逾法而行    2016年01月05日
  • ·医保介入为廉价抗癌药寻条活路    2015年08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