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明确电梯困人救治主体让电梯更安全

2016年04月21日 13:11   来源:荆楚网   胡建兵

  昨天,湖北省质监局公布2015年湖北省《电梯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我省在用电梯已达14.27万台,其中,武汉75402台,占全省一半以上,我省去年共处置电梯困人故障近6000起。为减少电梯事故发生,我省将出台“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因组织救援不及时,导致电梯困人达一小时以上,电梯使用单位将被处以3000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4月20日《武汉晚报》)

  电梯出现故障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电梯的质量问题,有使用频率高低的问题,有使用年限的问题,有使用方法的问题。湖北省即将出台的“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该办法明确了电梯困人组织救援不及时的处理办法,明确由谁来救治,罚谁的问题,而且分别从生产、使用、维护保养、检验检测和安全评价、监督管理、法律责任等多方面创新电梯安全管理模式,建立安全综合监管模式;理顺电梯所有权人与管理权人关系。明确了受罚的主体,可以让更多的单位加强电梯的维护和管理,并落实专人应对“电梯困人”等情况,譬如加强管理人员的培训,制定应急预案等,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使被困人员得到及时救治,从而让损失减少到最小限度。

  湖北即将出台的“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也符合上位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等法律已经明确规定,各单位在各自的法定范围内对特种设备承担安全管理的责任。当出现电梯事故或者故障时,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认定责任。湖北明确电梯困人救治“第一责任人”,并采取相应的处罚办法,是对民众负责,也是对社会诚信负责。

  绝大多数电梯伤人事故,关键的是电梯的质量问题,是建筑商和电梯生产企业的问题。也就是说,建筑商如果为了省钱可能采购一些质次价廉的电梯,从而容易出现问题。而电梯生产企业或由于技术不过关,或由于安装不到位,或为了省成本,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有可能生产出质量不高,容易伤人的电梯。“电梯使用安全管理办法”,强化电梯制造单位责任和义务;把好电梯选型配置关;明确日常电梯运行维护费用的范围、来源及管理要求;明确电梯修理、改造、更新费用筹集方式,对电梯维护保养单位责任和义务作了详细规定,加强老旧电梯管理等。特别是在明确了电梯困人救治的责任方和处罚办法后,可以让更多的单位采购一些质量相对高的电梯,从而减少故障的发生。

  原先,一些地方一旦出现电梯伤人等总是把责任推到物管头上,而且要物管先行垫付医药费等,使物管搞得左右为难,不知如何处理为好。如果处理不到位,有可能引来居民群起而攻之,使整个小区管理大乱。现在,湖北明确电梯困人组织救援的主体单位及处罚办法,住宅电梯都将单设对应的“养老金”账户,专款专用于日常运行维护,这对于民众来说,确实是件好事,一旦受困,不仅能得到及时救治,也不再为谁赔偿推诿扯皮。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