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90后,第一印象是什么?非主流?脑残?自我?抑或个性?独立?创新?90后逐渐成为一种舆论关注的社会现象。在被媒体称为“90后入职元年”的2012年,一则“90后实习生拒帮领导订盒饭”的帖子曾引发热议。事情的经过是在一次策划会上,部门主任对一名90后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很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4月19日 《人民日报》)
《人民日报》之所以重提“90后实习生拒帮领导订盒饭”的故事,显然不是偶然为之。一个必须正视的背景是:如同当年“叛逆”的80后横空出世引得社会舆论沸反盈天一样,90后一代现在已经成为了不容忽视的群体与部分。在工作上,90后多数已步入职场;在消费习惯上,90后更是成为了某些特定行业的主力消费者;而且90后的言行动辄可以成为社会热点。当90后逐渐成为一种舆论关注的社会现象,其任何行为都具有被放大的可能。
如何来看待“90后实习生拒帮领导订盒饭”的新闻?站在成熟且圆滑的职场人士角度,他们不会像90后一样选择拒绝订盒饭,因为维系部门乃至办公室人员的日常关系,只是职场的基础性功课。但我也不觉得,这就折射出了“90后”自私、有个性、我行我素的群体特征。因为从更大的视野来分析,“90后实习生拒帮领导订盒饭”充其量只是个案,并不具备普适性的意义。动辄来将其放大,或者将其延伸为一个群体的特征,可能并不合适。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舆论空间开始出现给某个年代的群体附加上标签的做法,并加以强烈的整体形象暗喻:80后孤独且困惑,90后则多观念开放且冰冷,异质性与代际性被舆情刻意地渲染与传播。在百度中键入90后性格的关键词,更会出现类似的搜索结果:平均智商超过了以前的同龄人;自信又脆弱,敏感而自私;从童年就开始变“老”,更加懂得成人世界的规则;市场消费观念强烈,但名利作用被过分强化……凡此种种,多为贬义词,然而90后果真不堪至此吗?
类似的结论其实经不起推敲。所谓对“XX后”的评价,多是由成长起来的上一代作出,且是以自己身处时代的环境与价值观为标杆,如此的衡量结果,只能是看到正处于青春期的这代人的不成熟。于是,上一代人总是认为下一代人是要“垮掉”的。可事实是,下一代人总是要成长起来的。以90后群体为例,他们的叛逆,他们的冰冷,他们的个性张扬,不过正暗合着他们所处的独生子女、价值多元与网络横扫一切的时代的特征。对此,实在不必须过于忧虑。
不要为“不愿订盒饭的90后”忧心忡忡,比起这,更需要警惕的,是那种动辄进行代际割裂的观察方式。《人民日报》这篇文章的最后说,“不管怎样,这个横跨近10年时间长度的人群,正在为这个时代提供更多元的、同时也需要仔细分辨的声音,以及众声喧哗背后那令人期待的可能性。”对于90后,我们不需要太过于沉重的判断,90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标签,更不是几个被热炒的人物,而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考心智。这需要更深入的打量与审视。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