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拒帮领导订盒饭的90后是未来的希望

2016年04月20日 07:12   来源:红网   刘义杰

  一则帖子曾引热议:部门主任对90后实习生说:“麻烦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该实习生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你若端着,我就无感,90后更不愿意盲目听从领导的安排,更渴望靠能力去打破不合情理的规则。(4月19日《人民日报》)

  看到这样的新闻,我是很感动的。因为这样的事情,我根本做不到。在我那传统的思维里,领导让订盒饭,那是看得起你。哪怕就算没有深意,多为领导“打杂”那也是好处多多。多少年来,人们都是这么过来的,多少年来,这些理念一直被传承为职场智慧。由此,我看到年轻人拒绝领导订盒饭时,我不觉得他们傻,也不觉得他们是“端着”,我为他们感到骄傲和感动。

  我国经过了那么多年的发展,未来的社会是市场经济和诚信社会所主导的,这也是中央未来的施政方针。这就要求年轻人们能够有破有立,能够遵循新的规矩,抛却旧有的陋习。这些旧规矩都有哪些呢?它一定有,一切劳动按照法律来办事,网络段子说“70后是加班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我想这是正确的,如果没有拒绝,哪个老板会主动给员工加班费?哪个企业会珍视员工的合法权益?它也有,不向潜规则低头,不向领导卖好,长时间以来,职场上流行着,会干事的不如会拍马的,会拍马的不如有关系的,这一潜规则明显就是一种“逆淘汰”,违背市场的规律,违背公平与正义,这样的潜规则,如果没有人去喊不,它会自行消亡吗?不会,当90后为我们喊出了这些,我们应该感谢他们,而不是去以自己的世故与圆滑去冷嘲热讽。

  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一个陋习,那就是倚老卖老很有一套。似乎每一个老人,都能够凭借着自己所谓的“成绩”和“经验”对年轻人指手画脚一番。前几年说80后不行,这两年说90后哪里哪里有问题。喜欢利用自己的偏见或者有限的见识给年轻人贴标签。有研究者曾经统计,某网站2009年以“90后”为标题的新闻,发现明显偏向负面“荒唐事或不理性行为”的报道占53%,而明显偏向正面的报道只占7.51%。年轻人果真那么不行吗?我想不是的,年轻人所接触的物质财富,所接受的教育,所获取的咨询,一代比一代强,其发展其能力,怎么可能一定比老人差?人们似乎一直回避那句老话,江山代有才人出,一代新人换旧人。

  当然,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说年轻人没有毛病。但年轻人的毛病不过是人生必经的阶段,没必要放大。正如钱钟书所言,一个人,到了20岁还不狂,这个人是没出息的;到了30岁还狂,也是没出息的。给年轻人更多的宽容和支持,才是正确的态度。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国学大学季羡林。我想起了,他在《国学漫谈》里,因为看到英姿勃发的年轻人为了听他讲座,有人五点半就去占座,而“心里一阵阵热浪翻滚”;也想起了,他在《两行写在泥土地上的字》里,看到了新生们为了怕打扰他,在地面上写字问候他而“眼泪一下子涌出了眼眶,双双落到了泥土地上”。他说,“我们中年人或老年人,不应当一过了青年阶段,就忘记了自己当年穿开裆裤的样子,好像自己一下生就老成持重,对青年总是横挑鼻子竖挑眼。”不知道,人们看到季老的话语是如何感想的呢?我是充满了感动。

  我想用季老的文章中一段话结尾:我们应当努力理解青年,同情青年,帮助青年,爱护青年。不能要求他们总是四平八稳,总是温良恭俭让。我相信,中国青年都是爱国的,爱真理的。即使有什么“逾矩”的地方,也只能耐心加以劝说,惩罚是万不得已而为之的。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青年失掉了信心,那他就失掉了希望,失掉了前途。

(责任编辑:武晓娟)

闂傚倸鍊风粈渚€骞夐敍鍕殰闁圭儤鍤﹀☉銏犵睄闁割偆鍣ュΛ鍛存⒑閸愬弶鎯堥柟鍐叉捣缁牓宕卞☉娆忎缓濡炪倖鐗徊浠嬪几閵堝洨纾奸柟鎷屽煐鐎氾拷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