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不能放任“蒜你狠”重出江湖

2016年04月19日 08:03   来源:法制日报   何勇海

  近期,“蒜你狠”再次发威。“新华视点”记者在山东金乡、河南中牟等大蒜主产区调查发现,产量下降、市场供求是这波“蒜你狠”行情的决定性因素,但其中也不乏投机者的推波助澜。投机者通过自买自卖、制造价格假象等多种手段影响价格,有小户炒家直言“今年投了100万元,差不多挣了100万元”,大户炒家的资金甚至过亿元(4月18日《北京青年报》)。

  出现“蒜你狠”,业内人士与媒体普遍将其原因归结为种蒜的人少了,受春节前后冰冻天气影响,大蒜产量也下降了,导致供应量减少,供不应求之下,价格自然上涨。我承认,今春这一轮大蒜价格飞涨,有“蒜周期”的影响。但看了上述多处报道,“蒜你狠”很难说全是“蒜周期”所致,也有储蒜商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的因素使然,需要相关部门干预甚至予以打击。

  我国价格法规定:经营者不得实施哄抬物价等价格行为。《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实施办法》规定:“囤积居奇,导致商品供不应求而出现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应依法予以行政处罚。”虽然在市场经济下,经营者可以存在逐利动机,囤积商品难以避免,但通过囤积居奇,尤其是以自买自卖来制造价格假象,引导其他蒜商跟风,加剧价格的波动幅度的行为是不能容许的。

  6年前,以大蒜、绿豆为代表的多种农副产品在短期内轮番成倍涨价,“蒜你狠”“豆你玩”由此而来。发改委等部门认为是游资在“囤积居奇、哄抬价格、牟取暴利”,迅速派出人马实地调查取证,各地发改委也积极响应,某省还揪出两个炒作牟利典型给予了重罚。如今“蒜你狠”重出江湖,相关部门显然不能出现监管疲软,该伸出有形之手予以有效干预,毕竟“菜篮子”关乎民生。

  当然,打击囤积居奇者只能治标。在这场“蒜你狠”涨价潮中,赚到大钱的是储蒜商,吃亏的是消费者,农民没怎么受益。“蒜你狠”要治本,还得调动和保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防止菜贱伤农,增加农产品总量供给;要压缩中间商涨价权和农产品流通中间环节。为保证农产品供应及价格稳定,防止经营者囤积居奇,对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的经营者,也应制定一个最低和最高库存量标准。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