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诈”果汁,消费者花了冤枉钱(图)

2016年04月18日 07:29   来源:西安晚报   文/陈广江 图/王铎

  天气逐渐暖起来,街头鲜榨果汁也火了起来。近日,记者分别在北京街边饮料店、快餐店、超市等购买了5种果汁,其中3种系商家口中的鲜榨果汁,2种为超市销售的标称“100%果汁”的瓶装果汁,并将其作为样品送检。检测结果显示,5种果汁样品中,只有3种样品含有果汁(其中一种仅含少量),另外2种不含果汁。(4月17日《新京报》)

  “老婆饼”里没老婆很正常,但“鲜榨果汁”不含果汁就令人瞠目了。其实,也没啥奇怪的,因为所谓“鲜榨”或“现榨”,多数不是“榨”出来的,而是“诈”出来的。

  其实,鲜榨果汁从“榨”沦为“诈”是公开的潜规则,市场监管混乱可见一斑。早在2010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发布《餐饮服务单位现榨饮料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规定“采用浓浆、浓缩汁、果蔬粉调配而成的饮料,不得声称为现榨饮料”;同一年,中国饭店协会也表示,正制定《饭店餐饮业鲜榨果蔬汁标准》,剑指勾兑行为。但酝酿了很多年,鲜榨果汁“国标”依旧难产,勾兑果汁以“鲜榨”或“现榨”的名义大行其道,让消费者花了冤枉钱。

  商家逐利、监管乏力、标准缺失等多个因素叠加,造成了今日鲜榨果蔬汁品的乱象丛生,凸显了夏季饮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面对问题食品,不能总让消费者擦亮眼睛、辨别真假,执法和立法都要跟上。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