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版拉夫运河案,失守的不仅是环评

2016年04月18日 07:17   来源:红网   张立

  央视消息,常州外国语学校自搬新址后,493名学生检出皮炎、血液指标异常等,个别查出淋巴癌、白血病等。经检测,该校区地下水、空气均检出污染物。学校附近正在开挖的地块上曾是三家化工厂,专家称校区受到的污染与化工厂地块上污染物吻合。(4月17日央视新闻)

  常州外国语学校600余名学生因搬入新校,先后出现不适症状,更有493名学生被检出不同程度疾病,严重者已患有白血病等。作为公众,虽替相关学生及家长感到担忧,又如何体会他们的苦痛。常州外国语学院的合格环评,在这些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和正当诉求面前,是那样的不堪一驳。在合格的环境影响评价背后,又会有着怎样的失职,应该得到有效回应。

  作为新建校舍,项目施工首先需先批后建。然而,常州外国语学院相关文件显示,其环评报告明显晚于学校施工时间长达7个月。最后,环评结果也是符合学校用地对环境标准的要求。这仅仅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正是这样一份审批过关的环评报告,把学生们陷入了不可预知的严重后果中。这难道仅仅是环评一个环节的失误吗?

  是的,该环评显然存在重大瑕疵,只对普通污染物进行了研判,而对农药等有毒物质的检测却只字未提,这显然与学校紧邻化工厂废弃物处置场所的事实严重相脱节。报告固然有瑕疵,但至少指出北侧场地有严重污染问题,不得对地下水进行开发,但学校在建设和使用中仍然将地下水进行了开发。事实上,对土壤的开发,也加重了污染物质挥发的程度,显然进一步将学生的健康推向了更危险境地。一个连学生的人身健康和安全都不能保证的常州外国语学院,又怎能实现“志存高远”的远大目标呢?又怎能专注于“有生命力的教育,让每个生命尽情绽放”这个学校愿景呢?

  此时的常州外国语学院所面临的困境,与上世纪40年代美国拉夫运河案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学校选址处在化工厂危险废弃物处置场所(有的工人常常偷排化工废料),地下水处于污染状态,但学校选址和环评的各个环节,却接连“失守”。学校环评,仅是常州版“拉夫运河案”的冰山一角,倘若选址能够深入调查,审批上杜绝未批先建,环评上能够本着对学生负责任的态度,常州外国语学院就不可能发生今天这样的情况。

  历史是面镜子,不重蹈覆辙,是智力聪明、科学认知和责任心的多重结果。在今天科学水平早已强于历史的情况下,常州拉夫运河案,只能证明相关方面责任心的缺失。

  常州版“拉夫运河案”,看似是一个学校和学校学生的不幸,背后则是相关部门对化工企业排污行为监管失利,是一座城市在对待排污行为和公众健康权、知情权的渎职。常州拉夫运河案,不能任由历史欠账继续下去。否则,被侵害权益的就不止是常州外国语学院的学生,而是更多的不特定公众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