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湖北省28名履职能力、工作激情或担当作为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干部被组织调整,其中8名官员被免。另外,22名存在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干部,被批评教育或诫勉谈话。这也是中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出台8个月后,首个官员“能上能下”的地方样本。(《新京报》4月13日)
28名被调整的干部中,8人被免职,改任非领导职务2人,采取平职交流、轮岗或者其他方式调整职务18人。无论何种调整,其共性都是不被重用。对于视仕途为生命的官员而言,成为官场“弃子”,被免或被放到不那么重要的岗位上去,显然都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
当然,理论上讲,免职、非领导职务,或者平调,都是正常的组织程序,不光彩,但也算不上处分。如果这些官员将来能够振作精神,做出成绩,被重新启用、甚至重用也未可知。这其中,很多网友提出的“复出”之类担心,并不成立。即便免职,免去的也只是现职,有惩戒意味,但并不影响对其继续使用。
在仕途只能升迁的想当然中,湖北省率先尝试官员“能下”,这样的努力值得肯定。此举不仅让那些当事官员从梦中警醒,也给其他同样存在履职不力、激情减退、担当不够情形的官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与其三令五申一再倡导能上能下,还不如来点真格的、实在的。这也是样本的说服力所在。
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官员“犯事”的具体情由,不过,从已披露的信息看,这样的官员很可能是一个庞大的存在,有一定的典型性。他们可能并未被发现存在违纪甚至违法的问题,其中很多人甚至口碑还不错,人缘还特好,每次例行的绩效考评、民主评议,没准儿都能高票过关。但问题可能恰恰就在这里,这些人做的都是“太平官”,工作长期打不开局面,或者干脆就不想打开局面,混一天算一天。
很多时候,这样的官员往往很能吃得开,而且,随着资历的积累、时间的流逝,他们还会不断升迁。你可以说这是一个奇迹,但奇迹偏偏就发生了。只不过,被损耗的并不是官员自身的利益,而是这个社会的公共利益罢了。公众对此并非没有意见,可即便有意见又能怎样?
此番湖北省依据《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出台《湖北省省管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管理实施办法》,强化对官员履职尽责方面的管理与考核,开了个好头。也让官员知道,干部管理的道道儿多得很,并不是说不违纪、不违法就可以稳坐官位,不作为、不担当同样也在处置范围之内。
每一个公共职位,都对应着复杂的公共事务,担负着巨大的公共责任,身在其位,本来就应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以最大的热忱服务社会公众。若是以为官职在身就可以松口气、歇歇脚,甚至干吃俸禄,不务正事,显然是会错了意。若说因此有人会喊冤,更是匪夷所思。与这些人已经获得的现实利益及社会荣誉相比,真正冤的,恐怕只能是治下的民众,还有公共利益。
官员为什么会出现“工作激情减退”的情形?力有不逮、德不配位可能是一个原因,上位之初可能觉得能够指点江山,一接触实际工作才发现千头万绪,难以推动,只好“为官不为”;另外,关键可能还在于当下对官员还没有形成严密的监察机制,政声怎样、政绩如何,并无一个量化的标准,加之民众在监督官员上的失声,都使得官员缺乏必要的履职压力,更不要说向民众负责、服务公共利益了。
有鉴于此,不妨在官员任免进退上加大民意的分量,同步接收来自上级的考核与民众的评判。既要查贪腐,更要查工作热情;既要畅通官员“向上的台阶”,更要提供多样化消化官员的孔道。冤不冤,自己说了不算,老百姓的认可与否才是真正的王道。(胡印斌)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