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县一年有10位局长、副局长提出改任主任科员、副主任科员等虚职岗位,发改局长、财政局长等实权人物也申请“实改虚”……在全面从严治党新形势下,超发奖金、超配职数等非常规的干部激励手段行不通了,部分干部深感推动工作缺少“抓手”,加上权力受到监督,“无油水可捞”成为常态。于是,盼望从风险和压力大的实职改任清闲但待遇不少的虚职,已成为一些基层局长、副局长们的官场心态。(4月13日中国青年网)
不管官员请辞的原因如何,也不管他们的动机怎样,关键要看对干部的监管。如果监管得力,无论官员在哪个位置上,都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自然就没有私心杂念。如果官员退居二线成为一种责任避风港和待遇保险箱,那就不是官员自身的问题,而是我们干部考核问题。因此注重官员请辞后的审计考核,才是问题的关键。
按照干部“能上能下”的制度规定,官员主动申请下位,这本是一件好事。从这个意义而言,我们没有必要对干部主动请辞进行牵强附会地分析与深究。有人退下来,才有人被提升上去,你不干事,自有人干,你干不下来,总会有人干得下来。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就是要激活这种干部上下机制。相反,如果对于那些确实因“能力恐慌”或作风不强而想打“退堂鼓”的干部,即便你不请辞,也会进行调整。但前提是要对所有被调整的干部或是主动请辞的干部,都应该严格按照相关制度进行依法审计。只要坚持这个底线原则,即便某些干部打小算盘,想借机“安全着陆”,想规避所谓的“老风险”,也只是一厢情愿。
让主动请辞的干部待遇受到影响才能倒逼官员上进。对于官员而言,重要的要有正向的激励机制,要鼓励干事的人,鞭策不干事的人。但从记者的实地调查中发现,一些地方之所以出现局长请辞当科员现象,关键就在于这种实职和虚职岗位的责和利不对等。局长压力大、风险高,主任科员清闲、待遇也不差。这种情况下,加上从政大环境的变化,自然就会让一些官员萌生“退意”。应该说在基层这种“虚职”干部并不少,他们大事不干,小事不做,待遇不少。在讲究干部“有为才有位”的前提下,确实造成了一种负面影响,尤其是对基层的年轻干部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冲击。相关部门只有聚焦这些“虚职”干部进行治理整顿,才能打消某些官员请辞的念头。
对于退居二线后的官员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严格制度监管。虚职岗位相对清闲,特别是由局长位置改任主任科员的,新任局长怎么好意思给他派任务、压担子?改任虚职后基本上就进入养老状态。这说明相关部门对退下来的干部基本上是不闻不问,处于一种放任状态。既有好的待遇,也有清闲的工作,难怪某些官员要主动“退下来”。对于这些退下来的干部不仅要从待遇上有所区别,而且还应强化工作考核。该有的工作目标,必须要落实到人头,不能让他们在空空里过日子。要让这些官员感受到每一个职位都不容易,都要担责,都要干事,这样才能倒逼官员改进作风。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