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根据可查数据统计近两个多月菜价变动情况,发现不少蔬菜价格动辄翻倍、涨幅惊人,北京市的蔬菜平均涨价幅度在40%以上。现在大妈大爷们去超市买菜,已经不是“论斤秤”,而是开始“按个买”了:2个茄子,3个西红柿,1个土豆……(4月11日《中国证券报》)
买菜的时候,大妈大爷们不再“论斤秤”了,而是“按个买”。这说明蔬菜的价格上涨的已经到了让大妈大爷们心疼的层面了,买菜再也不敢大手大脚了。“按个买”是因为“吃不起”。民以食为天,当蔬菜都吃不起的时候,都不敢吃的时候,这是一种难以抒怀的焦虑。
蔬菜的价格走高,从两个方面可以佐证。一个是官方的,国家统计局公布的《50个城市主要食品平均价格变动情况》显示,以白菜为代表的蔬菜价格今年涨势明显,白菜价格每公斤为5.13元,较1月初上涨122%;一个是民间的,菜价成了“段子手”创作的源泉:下馆子吃饭,葱蒜炒肉这样的菜已成豪华顶配。
一边是严肃的官方统计,一边是民间的调侃讽刺。这个春天,当全国菜价组团上演“窜天猴”:“姜你军”“蒜你狠”“向前葱”……谁也想不到,继“二师兄”之后,再普通不过的蔬菜的价格也开始自由飞翔了。从“论斤秤”到“按个买”之间的距离是遥远的。在这个遥远的距离里究竟缺少的是什么?
其一,缺少的是“蔬菜储备”。各地都有蔬菜储备机制,也都建设了不少储备仓库。实际上这暴露出的是蔬菜储备机制的作用没有有效的发挥。作为地方政府而言,应该把储备蔬菜这样的事情当做民生事业来做。小小的蔬菜涉及的是民生的嘴巴,这张嘴巴需要政府关注。建立蔬菜储备机制显现的是一个地方政府的担当,只有把民生事业放在更高的位置,才能少了这种无序的烦恼。
其二,缺少的是“联动机制”。有的地方的青菜销不出去,有的地方的蔬菜不够吃的。想起去年河南的菜农,一三轮车青菜的价值竟然还不如一碗烩面。他们无奈看着蔬菜烂在了地里。这里的土豆不够吃的,那里的土豆却成了灾。这里的苹果价格昂贵,那里的苹果却毁在了仓库里。一个互联网的时代里,不应该出现这样的问题。没有地域之间的联动,这样的情况还会不断发生。
其三,缺少的是“身边蔬菜”。你说菜价上涨了,这是事实。可是在笔者生活的地方,菜价就没有上涨,而且是想吃什么吃什么。这是为何?这是因为我们这里有“身边蔬菜”。我们的县城在周边规划了很多“靠近县城的蔬菜基地”,蔬菜基地就在身边,菜价能高到哪里去?这启示,政府需要把菜地搬进城市里,在城市里或者是附近要有本地蔬菜销售,这样就能纾解价格走高的现象了。
其四,缺少的是“减少环节”。价格的走高,菜农真正赚钱了吗?其实未必。价格飞涨,真正赚钱的是中间环节。一把小小的青菜要经过10多个畅销环节。层层加价,层层赚钱,到了老百姓的手里的时候也只能“按个买”了。实现蔬菜的直销是该考虑的事情了。
总而言之,蔬菜从“论斤秤”变为“按个买”,其实是对市场稳定机制的拷问。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