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国际经济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大。我们欢迎国际舆论正视这样一种变化趋势,顺应新的发展格局,同时也要防止一些人过分夸大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影响力,甚至把国际金融市场的正常波动一概归咎于新兴市场的外溢效应。
在全球金融一体化日益深化的今天,金融溢出效应确实相当普遍。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在资本市场的资产清算操作,均会迅速波及其他市场,引发相关市场的资产价格波动。但相较发达经济体,现阶段新兴经济体对全球金融市场“影响有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一项最新研究显示,新兴市场资产价格的变化能解释全球股价和汇率约三分之一的涨跌。换言之,全球市场近三分之二的股价和汇率波动与新兴经济体无关。把全球金融市场波动的原因归咎于新兴经济体纯属夸大其词,抑或别有用心。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宏观调控的一举一动自然会受到全球关注。但中国对全球市场的溢出效应到底有多大?是否像某些舆论所宣称的那么夸张?对此,IMF在近日发布的全球金融稳定报告中认为,“中国资产价格冲击的溢出效应仍十分有限”。报告分析,尽管有关中国经济的报道的确能影响全球股权收益,但“中国资产价格变动对国外资产价格则影响甚微”。应当说,IMF的这一判断是基于事实的,符合全球金融市场近年来的实际表现。IMF一位长期研究金融稳定的高管坦言,“中国的纯金融溢出效应仍然很小”。
其实,发达市场共同基金的投资投机活动才是全球金融动荡的“幕后推手”。研究表明,在西方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和“流动性驱动”的市场导向下,一些部门被诱导“过度承担金融风险”,导致“更多资金配置到高风险资产”,而共同基金投资投机活动使全球资本流动大幅增加。这既放大了全球金融动荡,也对新兴市场经济体金融溢出效应的性质和规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权威统计显示,当前共同基金持有的信贷工具比金融危机爆发前的2007年提高了一倍,占全球高收益债务的27%。其中,最大的10家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超过19万亿美元的资产。随着这些资产的日趋集中,投资头寸和估值延伸,市场敏感性扩大,流动性风险增加。当在一国或多国遭受损失,或投资者赎回份额时,这些机构被迫出售在多国的投资,启动“传染的投资组合”,金融动荡便接踵而至。可以说,共同基金为代表的投机资本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之源。
事实上,新兴经济体是金融动荡的主要受害者。从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到至今影响未消的国际金融海啸,新兴经济体深受其害。相比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大部分新兴经济体的制度框架还不完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有限。尤其是那些对外部资金依赖程度较高的部门更是首当其冲,更容易受到来自其他市场的金融冲击。另一方面,在信贷周期方面,新兴经济体往往处于该周期的末端,金融机构的资本缓冲能力更为单薄,更易遭受金融动荡的波及。在经济增长放缓、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背景下,不少新兴经济体资产价格缩水,企业盈利前景堪忧,主权评级蒙受额外压力。
应对金融挑战,维护全球金融稳定,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加强协调。发达经济体在调整经济政策时,不能仅评估本国的宏观金融,更要考虑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和政策动态,进行全面有效的信息沟通,确保其政策影响得到平稳吸收,减少外溢效应。同时,各国要协同努力,加强货币政策向实体经济的传导,并设计周全的宏观审慎措施解决金融过度现象,防范共同基金引发的系统性风险。(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郭言)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