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四力”佳作“抢头条”

2016年04月11日 11: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易艳刚

  在移民新村开始新生活的甘肃“山民”羊小平,回到山上把家里两辈人赖以生活的6口大缸给砸了。这个砸缸故事,登上了4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令《羊小平砸缸》一文的作者新华社记者姜伟超都深感“意外”。

  《羊小平砸缸》成功“抢头条”其实是在意料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采写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闻报道,《砸缸》正是一篇体现新华社记者“四力”的佳作。整篇报道不足2000字,但有人物、有细节、有深度、有高度,思想性、新闻性、故事性齐备,有力地证明,只要新闻工作者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就一定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砸缸,砸出的是羊小平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砸出的是羊小平们对贫旱生活的彻底告别。砸缸小切口,生动感人地反映了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大主题。

  那个西北农家,那根挑水扁担,那些储水缸,因挑水坠崖的亡父,因回家挑水屡屡丢掉的工作……把新闻报道写得像小说和电影一样引人,靠的是深入一线采访调研的脚力、发现鲜活素材的眼力、从百姓真实生活变化中思考扶贫攻坚的脑力、创新文风打磨精品的笔力。《羊小平砸缸》被读者和专家点赞,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能够引发受众共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新闻佳作,一定是记者靠“四力”写出来的。坐在办公室打电话、攒资料,不可能得到鲜活的素材,不可能写出深入人心的报道。只有“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媒介格局在变,但“内容为王”不变。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必须有“四力”;编辑发现生动感人的佳作并突出推送给受众,同样要有“眼力”。《羊小平砸缸》通稿播发的当天仍沉寂在信息之海,但次日在《新华每日电讯》头条推出之后,新华社领导高度肯定,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本报读者好评如潮,启示媒体编辑也要进一步练就火眼金睛的“眼力”,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