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期待更多“四力”佳作“抢头条”

2016年04月11日 11:12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易艳刚

  在移民新村开始新生活的甘肃“山民”羊小平,回到山上把家里两辈人赖以生活的6口大缸给砸了。这个砸缸故事,登上了4月8日《新华每日电讯》头版头条,令《羊小平砸缸》一文的作者新华社记者姜伟超都深感“意外”。

  《羊小平砸缸》成功“抢头条”其实是在意料之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激励广大新闻工作者努力采写体现“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新闻报道,《砸缸》正是一篇体现新华社记者“四力”的佳作。整篇报道不足2000字,但有人物、有细节、有深度、有高度,思想性、新闻性、故事性齐备,有力地证明,只要新闻工作者切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就一定能推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砸缸,砸出的是羊小平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心,砸出的是羊小平们对贫旱生活的彻底告别。砸缸小切口,生动感人地反映了党和政府精准扶贫给贫困地区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大主题。

  那个西北农家,那根挑水扁担,那些储水缸,因挑水坠崖的亡父,因回家挑水屡屡丢掉的工作……把新闻报道写得像小说和电影一样引人,靠的是深入一线采访调研的脚力、发现鲜活素材的眼力、从百姓真实生活变化中思考扶贫攻坚的脑力、创新文风打磨精品的笔力。《羊小平砸缸》被读者和专家点赞,再次证明了一个道理:真正能够引发受众共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新闻佳作,一定是记者靠“四力”写出来的。坐在办公室打电话、攒资料,不可能得到鲜活的素材,不可能写出深入人心的报道。只有“在路上、在基层、在现场”,才能真正明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媒介格局在变,但“内容为王”不变。记者“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必须有“四力”;编辑发现生动感人的佳作并突出推送给受众,同样要有“眼力”。《羊小平砸缸》通稿播发的当天仍沉寂在信息之海,但次日在《新华每日电讯》头条推出之后,新华社领导高度肯定,各类新媒体平台广泛传播,本报读者好评如潮,启示媒体编辑也要进一步练就火眼金睛的“眼力”,才能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