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我的爸爸》的日记:“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

2016年04月11日 06:20   来源:红网   邓海建

  这两天,一篇名为《我的爸爸》的日记在微信朋友圈被疯狂转发,虽行文稚嫩,但情真意切。日记中的爸爸被形容为“工作狂”,值班、加班、开会、出差……她甚至哭着在电话里喊,“要见你一面都这么难吗?”尤其是日记最后一句,“爸爸你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看哭了多少正在为工作打拼、为生活奋斗而缺少时间陪伴孩子的家长。(4月10日《钱江晚报》)

  “再不陪我,我就长大了。”这是孩子的抱怨。“再不长大,爸爸就老了。”这可能才是父母的纠结。据说作文里孩子的父亲是刑警,常年奔波操劳,难得顾家爱家。又据说这“牢骚”甚至“惊动”了“公安部刑侦局”的官微,可算是中国刑警生存镜像的生动写真。

  孩子总是天真的,生活总是残酷的。值班、加班、开会、出差……这也许算不得某个行业的“特点”。做小本生意的也好,在流水线上班的也罢,哪怕是眼下的公职单位,凡此种种,恐怕也是常态的事情。爸爸总是希望能陪儿女长大的,但,“诗与远方的田野”再好,总还要过得了“眼下的苟且”。成长是有代价的、是要支付成本的,这不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时代,如果每个爸爸都儿女情长地厮守在“儿女成长”这件事上,估计这个家庭只能靠西北风过日子了。一句话,非不愿,而不能。

  勤勉的父亲,固然让人敬仰,但,显然不是每个女儿都有如此撒娇的自由。比如千万留守儿童。关于我国留守儿童的规模,一直说法不一,有说法是6100万,也有说法是6800万。总之数千万的规模,基本是个共识。这些孩子的爸爸,别说“家里灯泡坏了、下水道堵了、我的玩具坏了,他都能马上修好”——就算是一年下来,能见上一两次面,已经是奢望。他们为了家而背井离乡,他们为了儿女成长而与亲人两地相望,他们没有官微来赞颂、没有单位来嘘寒问暖,但,他们依然是这个世界上最热血、最有责任感的汉子。

  公众应该没有忘记去年一篇“世界上最悲伤的小学作文”,是非曲折之间,尽管真相跌宕,但其描摹的另一种生存样本,却未必是炒作与杜撰。有人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年轻人加班熬夜、倒夜班甚至成了家常便饭。一直流传的数据称,我国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万。这些因过劳而倒下的群体里,必然有一部分是常年不能“陪女儿成长”的爸爸。就业环境竞争惨烈,劳工权益保护孱弱,这些都是“爸爸们”难以按时回家的根源。这些问题不能纾解,一味赞颂“工作狂”式的病态奉献,不过是以亲情与人伦为成本,润滑着失范的劳动关系。

  “不能陪长大”,不是坏爸爸。这个道理,孩子迟早会懂。可是,有什么办法能让爸爸早日回家、早日参与到儿女的成长中去呢?这个问题,显然比简单而抽象地赞美勤劳更重要,比无言以对的廉价感动更须理性面对。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