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酒店遇袭”映射共有安全生态

2016年04月08日 06:57   来源:羊城晚报   朱昌俊

  电视剧中经常会出现“最危险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的情节,但现实中,你想象中最安全的地方却可能露出最危险的一面。4月5日凌晨起,微博名为“弯弯_2016”的网友连发多条微博讲述自己在北京一家酒店遭受陌生男子劫持的经历,引发网友关注。

  陌生男尾随挟持、强行拖拽、掐脖,整个过程持续6分钟,未见酒店方面任何安保力量出来制止……女子的遭遇一经曝光,便持续在社交平台刷屏。公众关注之由来,不只是因为女子的遭遇的“离奇”性,更因为其击中了不少人心中脆弱的安全感。

  在宾馆这样的室内场所,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放松安全警惕。这种情景下,突如其来的暴力与拉扯施加于一名外地来京女子的身上时,其所带来的惊吓与恐惧,即便是局外之人想必也心有戚戚。然而,一座准四星级的酒店,有现场监控,据说还配备了6名保安,却在一名房客遭遇长达6分钟的暴力威胁与伤害下,未展现出任何的安保措施——如是的安保“面子”与“里子”之差,我们似乎不陌生,比如它在以往的安全事故中可以是形同摆设的消防栓;而到场的围观者只因误认为是“家事”而纵容暴力在眼皮前发生,其所传递出的某种畸形的“暴力观”,更是家暴等现象成为一个社会问题的外部催化剂。

  安保不到位,围观者不出手,可以“特殊原因”、“误解”等为借口,然而暴力伤害发生后,相关方面的颟顸与冷漠,却又制造了一种二次伤害:女子称事发后酒店经理关机态度恶劣;投诉携程未反馈;派出所录完笔录无下文,接线员称“这事儿不归我们管”……我们不知道这一系列不同寻常的反应中,是否也存在着“误会”,但一名遭受暴力伤害的女子,最终不得不选择诉诸舆论的方式来维权,其中所呈现出的“不寻常”意味,已不容否定。

  而事发后,远离当事人与事发现场的“舆论场”,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感受到了另一种“不安”。比如,有关于女性如何防身的建议再次被争相转发,其中就包括一些“女子不要在晚上独自出门”的忠告;一些人则干脆笃信这背后一定是别有用心的炒作,甚至种种阴谋论四起……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也没有人可以完全自外于社会的整体安全生态。这名女子的遭遇所折射的安保漏洞,以及相关方面的态度和舆论场中的种种面向,其实正是我们所有人所共同置身其中的公共安全底色:它表现为日常安全机制的执行薄弱,对伤害的“高容忍度”,畸形的安全观念,以及一种社会信任“安全”的坍塌。

  事件的具体发生缘由,仍在调查之中,或许事件的真相与我们已经了解到的信息会存在一定的出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应该确立这样一些社会共识或是底线:任何一个宾馆都有责任给消费者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并在遇到危险时有及时有效的救济与安保力量;对于发生在他人身上的暴力视而不见是不正常的,对暴力的干预的必要性判断,只能是以他人所遭遇的“伤害”程度而定,而非视施暴者的身份;阴谋论不利于我们触及到问题的核心,它最终只会令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加让人不安的环境之中。

  昨日有声音称,涉事女子与酒店方面已经达成私下和解。若属实,这是该女子的权利,也应该得到尊重。但在公共层面,如此性质恶劣的事件得以发生,该酒店是否存在日常性的安保隐患,作案男子的身份与目的是什么,必须给公众一个透明的交代。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