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对“低保李鬼”不能止于取消资格

2016年04月07日 10:59   来源:中国青年网   叶祝颐

  记者4月6日从海南省民政厅获悉,为治理“错保”“漏保”“关系保”乱象,把“救命钱”给最需要的人,海南调整低保申请受理主体,启动严格核查,取消8万多不符救助条件人员资格。(4月6日 新华网)

  众所周知,低保不是一项普遍的政策待遇,而是社会保障的最后一道防线。其意义在于保障困难群众吃饱、穿暖的基本生活权利。低保应该确保“应保尽保”,而不是应保未保,不应保乱保。低保金发放有严格的政策要求与收入支出测算标准,低保家庭也应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而把有限的钱用在最需要的地方,保证更多困难家庭的基本生活条件。然而,在某些地方,“死人保”、“富人保”、“关系保”、“福利保”,各色人等显神通,农村低保金成了“唐僧肉”,而真正需要低保政策救助的弱势群体却领不到低保金。这显然不正常。低保金被并不贫困的人鸠占鹊巢,穷人的最低生活保障权利何处安放?某些乱吃低保者的行为让人不耻。海南省取消不符救助条件人员低保资格,自然是应该的。但是,一个数百万人的省份一下子查出8万不符合低保资格的假穷人,低保政策的大漏洞更让人深思。

  事实上,低保金成“唐僧肉”并不是一地独有的风景。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社会保障绿皮书显示,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贫困家庭,有近8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调查结果显示,漏保率和错保率都比较高。

  人有自利的一面,由于吃低保可以增加收入,并不贫困的人甚至富人从穷人口中抢食的动机并不难理解。现在的问题是,政府部门应该思考,如何严格为低保政策把关,科学谨慎甄别穷人与富人,让低保政策真正做到精确制导、雪中送炭,而不是错保漏保,锦上添花。

  经济学家指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是一项系统工程。而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核心问题。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已是大势所趋。虽然社会贫富悬殊不太可能根本消失。但是,从政策上引导社会公平,逐步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完全可以做到。某些“李鬼”乱吃低保,显然不公平不合理。低保成为唐僧肉或许只是社会不公的一个现实缩影,公共政策如何引导公平分配,值得政策制定者与执行者深思。

  正如上海社科院专家卢汉龙所言,福利分配不是政府对公众的恩赐,而是一种公共职责的承担。政府代表最大多数人的利益,一部分人通过弄虚作假占有公共资源,就是对真正有需要的人的一种剥夺。减少公共资源不该有的流失、保证其分配的公平公正,把有限的低保资金分配给真正需要的人,这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责任。

  这一方面需要政府完善低保政策设计,对低保供给对象规定明确的界定与测算标准。不能让假穷人钻空子,不能让低保成为人情保、关系保,对于不符合条件的假穷人除了依法取消其低保资格以外,还应该依法加大其违规成本,直至以诈骗罪、滥用职权罪追究其法律责任。让这些人感觉骗取低保得不偿失。如果掌握公权力的人携带权力私货,给亲友、熟人发放人情保、关系保,要依法启动司法程序与问责程序,让以权谋私者付出必要的代价。

  另一方面,期待政府建立长效机制,为低保漏洞下载、安装“政策补丁”。创建“收入核对系统”,通过民政、劳动、财税、工商以及金融、房产等各部门的信息共享,掌握相关申请人的收入信息。在建立“收入核对系统”的基础上,健全社会监督体系。让全体公众参与监督,把权力关进细密的法律制度笼子,保护真正困难的“李逵”,揪出低保户中的“李鬼”,维护低保政策权威。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公务员吃低保暴露监管“黑洞”    2016年01月08日
  • ·低保信息必须及时公开    2015年11月11日
  • ·对吃不上低保者应有救济渠道    2015年08月12日
  • ·吃不上低保是因为太穷?    2015年08月12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