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虚拟财产继承亟待有法可依

2016年04月06日 08:26   来源:北京晚报   张 丽

  清明时节,慎终追远。除了情感上的缅怀,逝者与生者之间,财产的继承和转移是个很现实的问题。前不久,微信上一篇题为《父母去世后,房屋肯定属于独生女儿吗?结论惊呆了宝宝》的文章确实惊呆了很多“宝宝”,随之而来的,生前遗嘱该怎么立也成为热点话题。

  其实除了房子、车子、票子这些看得见摸得到的遗产,还有一种完全是因为技术变革而产生的虚拟遗产。比如我们精心打造的朋友圈、博客和微博,比如淘宝商家们苦心经营的网店,比如游戏玩家们不眠不休打出来的级别和道具……这些东西,也许不像房子车子那样被广泛认知为“财产”,但对于特定人群来说,某些游戏中的高级别道具比房产证还要珍贵,更不用说很多人书写、拍摄、编辑制作后发表于网络空间的内容,实际上已经替代纸张成为感情的重要载体。传统丧仪中,亲人会焚化掉逝者生前使用或者心爱之物,以寄托哀思。但在网络上,这些同样被逝者倾注了大量时间、情感和智慧的东西,该如何处置?

  此前,也有一些报道关注了此类问题。比如2012年7月,淘宝卖家小艾被曝因连日通宵熬夜在睡梦中猝死家中,年仅24岁。她去世后,网店已经无法打开。小艾的亲属希望继承这家苦心经营了两年多的网店,但按照淘宝相关规定,网店不允许转给别人。如何继承成了难题。在2011年时,还有媒体报道过一则案例,“王女士的老公徐先生在一场车祸中丧生,徐先生的QQ邮箱里保存了大量有关两人从恋爱到结婚期间的信件、照片。王女士想要整理这些信件和照片,以留作纪念 。但是,QQ密码是一个难以攻克的问题。”虽然最后,通过和腾讯协商,王女士拿到了QQ号,但这并不是最终问题的解决办法。难道每一个想要继承的人都要跟腾讯协商?

  对当时媒体的诘问,至今仍旧没有一个妥善的解决之道。但虚拟空间和现实社会的彼此渗透却更加紧密了。如今,微信、微博都开通了支付,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网络支付账号,里面放着真金白银。就是最不谙此道的老年人,在各种订餐、约车平台的高额补贴诱惑之下,也逐渐学会了扫码支付这些曾经被他们敬而远之的“奇技淫巧”。虽然人们都不喜欢讨论身后事,但总不能对自己的财产放任自流,最后家人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它们被新浪、腾讯或者淘宝这些公司收回吧?

  今年的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律师李亚兰提交了一份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的议案,建议修改继承法将虚拟财产等纳入遗产范围。而在国外,已出现数字遗产案件。一些知名网站已允许家属索要虚拟财物,只要能证明用户已死亡,并且和用户有亲属关系。另外,在美国还出现了“数字遗产守护者”网站,将私人资料发送到该网站后,如果你有一段时间没有登录,亲属会收到一封邮件,或由亲友登录网站激活发送电子邮件的程序。

  当然,也许预立遗嘱是个解决的好办法,但相关立法工作是不是也应该紧锣密鼓地跟上?当人们享受着网络带来的便利时,总会开玩笑说感谢“马云、马化腾”,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应该是他们感谢万千用户支撑起来相关产业。活着,大公司和用户互惠互利;死了,总要有个章程,不能让虚拟遗产一封了事。

(责任编辑:范戴芫)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反家暴有法可依更需有法必依    2016年04月21日
  • ·加大教育惩戒还需有法可依    2016年03月11日
  • ·控烟需有法可依更需执法必严    2014年02月28日
  • ·有法可依地打击谣言更有效    2013年09月10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