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马”成为高频词 听听外界怎么说武汉

2016年03月29日 07:30   来源:长江日报   本报评论员

  首届武汉马拉松即将开跑,这几天,外界很多人都在谈武汉。即便不是参赛者,同样能感觉已置身活动氛围中心。

  在公开的报道和手机世界中,“汉马”成为高频词汇。“一城两江三镇四桥五湖”,这个被誉为“最美的马拉松赛道”在报纸、网站、微博、微信中频繁亮相,也引来很多解读。这也是武汉人经常行经的路线,大部分的工作、娱乐轨迹都在其中,很大程度上,这条路线决定了许多武汉人的城市体验。

  这几年,马拉松火了,随之而来的一个现象是,举办马拉松的城市在快速改变外界形象。有积极的案例,例如著名的厦门马拉松,让“厦门”的城市声誉锦上添花。也有负面的例子:广东清远马拉松中,1.2万人误食肥皂而进行救治,“清远”因此扬名,却是彻底负面的形象,扭转这个形象恐怕要耗费巨大成本。

  马拉松是群众性运动,不仅人数众多,而且参赛者来自五湖四海,来自各行各业,你一言,我一句,就构成巨大的声浪,创造出强大的舆论场。向历史追溯,早期的新闻工作者,正是那些行吟诗人,他们亲历历史,足迹遍布世界,远方的山河、英雄的事迹都在他们抑扬顿挫的歌赋之中,并且型塑了对后世来说唯一的历史画面。

  最近,本报组织“市民观察团”,意在鼓励市民深度参与城市运转,把城市主体意识变成活生生的经验感悟。马拉松之于外界,也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观察团”。40多公里的线路,圈划了一座城市的繁华腹地,2万人的步伐触摸着脚下这片热土,沿线的景观,沿途的服务管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互动,一切都在释放着崭新城市的气息,丰富着外界对武汉的印象。

  武汉每天不一样,这是武汉人的真切感受。但向外界输出日益更新的武汉形象,总会有一些时候,感觉言说的单薄。热干面、黄鹤楼,这些经典却也显陈旧的标签符号,年年岁岁的重复,恰恰强化了认知的重复性,最终容易与一切刻板成见深度融合——今天,很多人还在用上世纪80年代的记忆来想象武汉,这是一种深度误解。

  人对城市的比较、评论,在没有新鲜元素的触动时,会以古老的经验代替判断,一次偶然的愉悦体验,便是某某城市发达先进的说明,一个不小心的误会,也是某某城市落后的证据。“汉马”前夕,我们的感觉却很奇妙,那些关注比赛的人们,都在以打探、等待、好奇的语气,述说着比赛、线路,以及武汉这座城市的历史与今天。这就是说,“汉马”营造出来的城市言论场,是主动而积极的,更多的人希望迎接一个全新的武汉体验,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武汉。

  我们需要输出城市形象,也有的时候,可以学着让别人替你宣传。听听外界怎么讲“武汉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切的前提,当然还是基础已经足够强大,底气更充足了,任何时候不惧打开城门,广邀天下英豪。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