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网红经济”到底能红多久?

2016年03月29日 07:29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余丰慧

  前不久,靠短视频“吐槽”在微博汇聚800多万粉丝的网络红人“papi酱”,获得了罗辑思维、真格基金、光源资本和星图资本的1200万元投资。随后,罗辑思维宣布与“papi酱”联合拍卖广告,广告主可以在短视频中露脸。这起投资,被业内视为首例网红成功“变现”的案例。这也引发了人们对网络红人现象的再思考:会“吐槽”、擅长搞笑也是生产力?“网红经济”到底能红多久?

  现阶段备受关注的“网红”现象,其实早在2004年就已经有了雏形。2004年,有网络拍客将“芙蓉姐姐”的照片上传到水木清华、北大未名和猫扑网站上,她个人照片上独特的造型、自我表达中绝佳的自信,与大众审美形成了强烈反差,引起了网友强势围观,堪称当时名满天下的网络红人。这是网红较早的表现形式,“芙蓉姐姐”也被众多网友称为“网红鼻祖”。后来,又出现了“凤姐”“犀利哥”等新的“网红”。

  从经济角度观察,以“芙蓉姐姐”“凤姐”为代表的那一代“网红”,并没有被挖掘出太多商业价值。因此,那时也没有成为一种经济现象。相比之下,以“papi酱”等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红”与“芙蓉姐姐”那一代有很大区别。二者虽然都是以庞大的粉丝为基础的,但上一代“网红”的粉丝是碎片化的、游击式的,而新一代“网红”有积聚粉丝能量的微博、微信、淘宝、短视频直播等平台。新一代“网红”的粉丝能量、规模非常容易度量,非常公开透明,“网红”聚集的粉丝和用户众多,而且非常容易整合。

  从平台类型来看,如今的“网红”可以分为自媒体网红、淘宝平台网红、主播网红等——“papi酱”属于自媒体网红;在淘宝开店的广告模特张大奕,微博粉丝数400多万,店铺的年销售额在千万元以上;在直播平台上开设直播房间的主播,通过撒娇、唱歌等方式聚拢粉丝,粉丝为其“送礼”,主播与平台分成,一些热门主播年收入超过百万元。这三类“网红”,都具有极强的“吸金”能力。

  商业价值挖掘完全有的放矢、便于变现和增值,决定了新一代“网红”在吸引粉丝的同时很容易被资本追逐,形成一个经济现象——“网红经济”。“网红经济”是以搞笑、吐槽、幽默、编段子为手段,以年轻漂亮、多才多艺的年轻人为主体,以网络红人的品位和眼光为主导,进行选款和视觉推广的新经济现象。“网红”们在社交媒体上聚集人气,依托庞大的粉丝群体进行定向营销,从而将粉丝转化为购买力、消费能力。“网红经济”是以网络为平台、以社交媒体为传播载体的粉丝经济表现形式之一。

  在无国界、无边界的网络舞台上,各种能人、有特长的人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把自己的比较优势都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以此为基础形成的“网红经济”,既是新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新经济的魅力所在。

  不过,“网红经济”也存在一些先天性缺陷。比如,“网红经济”目前停留在眼球经济阶段,为了增加粉丝,一些“网红”不惜利用低俗、粗鲁、不雅的话语、行为来搏出位。可以说,虽然“网红”已成为一种新的经济现象,但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仍会受到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抵制,有经济效益毕竟还是少数。一些即使红极一时,也会很快被主流价值观踢出“名利场”。因此,“网红”们一定要相信粉丝的价值观判断与取向能力,一定不要背离主流价值观而为之。

  同时,被资本拿下后,受到投资人左右和约束,或者一旦与投资者发生冲突等,“网红”的优势特长或受到影响,能否继续“红”下去着实难说。再者,“网红”要想持久走红非常难。过去的很多案例都证明,“网红”一般是“各领风骚三五年”。

  总而言之,“网红经济”这个现象或许会持续下去,但其生命力确实有待继续观察。就单个“网红”而言,不管你短期内有多么红,如果没有更深厚的底蕴,有可能很快就成为过眼烟云。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网红经济”是怎么回事    2016年06月27日
  • ·冷静看待“网红”经济兴起    2016年05月18日
  • ·姑娘,你为什么这样“红”    2016年02月26日
  • ·流水线式的“网红”与粉丝经济    2015年12月22日
  • ·乐见粉丝理性追捧宁泽涛    2015年08月13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