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记者调查发现,在“饿了么”网站上,一些餐厅贴出的照片看上去干干净净,实际上,实体店却是油污横流的黑餐馆。此外,“饿了么”引导商家虚构地址、上传虚假照片,甚至默认黑作坊入驻网站。对此,“饿了么”3月15日晚在微信公众号紧急发布声明,称已下线所有涉事违规餐厅,并将核查全国范围所有餐厅资质。(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6版)
在流量为王的行业规则下,外卖平台对进入平台者缺乏审查动力,并未落实应有的把关责任,从而导致其入驻网站中,存在大量的黑作坊,不仅虚假宣传诱导消费者,也因条件不达标而具有极大的安全隐患。
央视的曝光,不过是行业粗放化经营的真实写照。“饿了么”在被曝光之后,能够及时做出回应,并对涉及违规的餐厅进行处理,也算得上知错能改,作为一种公共危机的应对之策,如此做还可以加分。不过,从治本的要求来说,进行规范化经营并真正赢得消费者信任,就不能等到央视曝光之后,才想到“下架”。毕竟威力再大的下架,也比不上未雨绸缪的防范。况且打假和事后处理所花的成本,远比防控来得更大。通过严格的把关,固然可能会造成入驻商家的减少,流量也会有所影响,不过如同环境治理中“先污染,后治理”成本高昂一样,纵容黑作坊的入驻,对于平台公司注定是难承之重。
新的《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二条款规定:“网络食品交易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应当对入网食品经营者进行实名登记,明确其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依法应当取得许可证的,还应当审查其许可证。”很显然,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第三方平台要起到连带责任,这种责任不仅具有道德性,更具有法律强制性。如果说,因为囿于技术或者商家欺诈等行为,导致审查遗漏的话,那么为了提升业绩而故意放水,则是极为短视的经营行为,也是一种有违公序良俗的举动,理应受到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处罚。
经过曝光,“饿了么”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其在履行商业道德和法定责任上“做了么”。毕竟,相比于其他产品而言,食品安全关系公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其意义极为重要。平台公司若对黑作坊放任自流,无异于对公众最核心利益的漠视,其不仅应受到道德的谴责,更应受到法律的追究。虽然时下,对于平台公司如何承担连带责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不过若无基本的社会责任践行,那么“饿了么”们就始终难以做大。
当然,在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后,“饿了么”等平台公司还存在着大量的黑作坊,说明外部的监管效力还有待提升。时下最重要的是,在明确了平台的连带责任之后,如何让其从技术上跟进,并切实发挥自我约束的作用,当属于曝光之后亟待解决的现实课题。
(责任编辑: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