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怎么使好提升传统动能“三板斧”

2016年03月11日 07:37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经济发展有其需要遵循的规律。在推动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新动能与传统动能之间并非是“二者择其一”的单选题;在培育和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也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而且这个改造提升过程会更加考验智慧。具体来说,就是要使好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这“三板斧”,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上的变革

  政府工作报告将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5%—7%定为2016年的主要预期目标之一。要想实现这个目标,转换动力、形成合力非常重要。因此,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节点,传统动能如何继续发挥作用,就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集中讨论的焦点。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依靠大规模的资源和能源消耗、大规模的投资刺激政策、附加值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这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构成我国经济发展的传统动能,在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导致我国经济发展总体质量和效率不高、效益不好。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环境约束越来越强,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减弱,部分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传统动能加速由强变弱,但同时新产业的增速还未提上来,我国经济出现动能“青黄不接”的结构性问题。

  经济发展有其需要遵循的规律。当传统动能由强变弱时,亟需新动能异军突起、传统动能加快转型。换句话说,在推动动能转换的过程中,新动能与传统动能之间并非是“二者择其一”的单选题;在培育和发展新动能的同时,也要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而且这个改造提升过程更加考验智慧。

  要想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就必须使好重塑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这“三板斧”,推动传统制造业企业在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上的变革。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必须在重塑产业链上下功夫。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习惯于“单打独斗”,产品又以初级产品、中间产品为主,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十分有限。如今,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竞争已经不再是企业之间单纯的商品竞争,而是产业链的竞争。因此,我们必须在加快淘汰钢铁、水泥、煤炭等领域落后产能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产业体系,延长产业链条,大力培育接续产业,加速产业集聚,发挥区位、技术等优势,在不同区域乃至全球范围内实现专业化分工和资源最佳配置,提供更多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产品。

  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必须在重塑供应链上做文章。

  由于产品市场属性不同、供需信息不对称、制造周期不同等原因,供应链存在不稳定性。传统制造业企业要使自己在供应链合作中处于主动甚至优势地位,必须“外病内治”,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缩短对市场信息的响应周期,避免发生“市场供求关系已经逆转,企业仍在加大马力生产”的现象。同时,要通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已有的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结合,把制造系统各元素连接起来,以新一代IT技术为突破口,驱动大规模活跃的市场创新、应用创新和业务模式创新。

  当然,改造提升传统动能,还要进一步重塑价值链。

  如今,经济增长已不再是也不可能是简单地靠要素投入就能实现的。在提升传统动能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创新驱动战略,加强核心部件、关键环节的研发、设计、制造,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知名度。同时,要加快从产品供应商向服务提供商延伸,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个性化服务和整体解决方案。(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火灿)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