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贺强:宏观调控须统筹远近标本兼治

2016年03月08日 07:17   来源:经济参考报   贺强

  自上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经历了两轮经济增速下滑。这前后两轮下滑,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特点。当前这轮经济下滑与上一轮经济下滑相比,有以下几点不同。

  其一,在上一轮经济下滑中,经济越下滑,就业越困难。但在本轮经济下滑过程中,却出现了经济越下滑,就业越增长的情况。

  其二,在上一轮经济下滑中,经济越下滑,劳动力价格越下降。但在本轮经济下滑过程中,却出现了经济越下滑,劳动力价格越上升的情况。

  其三,在上一轮经济下滑中,经济越下滑,经济社会的各个层面就越困难。但是,在本轮经济下滑过程中,虽然经济社会各个层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但是总体上并没有遭遇像上世纪90年代那么严重的困难。

  其四,在上一轮经济下滑中,经济越下滑,越要使用宽松的货币政策来应对。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持续增加,引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而在本轮经济下滑中,虽然也采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大幅增加,但没有出现明显的通货膨胀。

  这些新态势、新特点表明,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已发生重大变化。如果说上世纪是短缺经济,那么新世纪是相对过剩的经济;如果说上世纪主要是总量增长问题,那么新世纪则主要是经济结构协调问题。针对目前的经济下行与经济结构问题,应当统筹远近,标本兼治,采取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管理相协调,以供给侧为重点的对策。

  首先,鉴于眼前经济下行压力很大,需求侧管理尽管边际效用递减,但仍然是必要的,关键是把握好管理的力度和精准度。如果像2009年那样大力度刺激经济,一是效果有限,二是即使经济反弹了,但可能会回到传统老路上,再度错失调结构、转方式的机遇。如果只搞供给侧管理,放弃需求侧管理,短期内很可能出现更大幅度的下滑。需求侧管理的优势在于见效快,有利于防止经济继续大幅下滑,促使经济企稳。供给侧管理意在治本,功在长远,即通过调结构、转方式,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的管理需要统筹兼顾,协调配套。

  其次,需求侧管理的重点是有效投资。从表面看,我们通过需求侧刺激经济的力度是在不断加大的。2016年1月,广义货币供应量已经达到141万亿元,银行贷款规模已经达到2.51万亿元。但问题之一是现在经济下行压力过大,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均呈现力有不逮之势。消费与出口短期内难以发挥更大作用,力所能及的只有投资,所以力度还可以适度加大。

  问题之二是2.51万亿元的银行贷款中,有多少流入房地产市场去炒房子了?有多少被开发商换成美元还境外贷款了?甚至有多少属于资本外逃?总之,有多少真正用于实体经济了,需要具体分析。投资的关键在于怎么投,往哪儿投。不能搞普遍投资,大水漫灌,要有所选择,有所侧重,重点投向需要“补短板”的地方,例如医院、养老院、城乡基础设施等,既促进短期经济企稳,也解决长期存在的供给不足问题。

  最后,要解决经济结构问题,就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供给侧结构改革方面。供给侧结构改革是方法,供给侧结构调整是目的。之所以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通过财政、税收与金融等方面的改革,打破旧体制对供给侧的束缚。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创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进而调整供给侧结构。为了积极而稳健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系统工程,需要抓紧设计与制定系统的财政支持方案,同时建立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适应的金融支持体系。

  (作者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央财经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宏观调控应“稳”字当头    2016年07月19日
  • ·宏观调控贵在“力、度、效”    2016年07月11日
  • ·宏观调控保障“四个没有变”    2015年11月27日
  • ·从新一轮人民币汇改看宏观调控    2015年09月21日
  • ·宏观调控应对风险点精准发力    2015年07月1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