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在新常态下引领可持续发展

2016年03月02日 07:23   来源:长江日报   叶昌金

  新年新喜讯:武汉去年经济总量再次位居全国城市前八。2012年,武汉经济总量在时隔22年之后再次挺进全国城市前十,2014年,武汉经济总量提前进入万亿俱乐部,在取得这两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绩之后,连续4年城市经济总量排位全国前十,表明武汉已基本坐稳全国城市经济发展第一方阵的位列。

  近年来,武汉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经济总量平均每年以上千亿元的速度递增,这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对于武汉自身来说,既充分表明武汉的发展努力取得了收获,也极大地增强了城市自信和城市认同。

  作为一座内陆城市,武汉近年来能一路赶超,稳居第一方阵,要归功于在深刻领会中央和省委精神的前提下,坚定发展思路,保持发展定力,抓住发展机遇,战胜发展挑战,在这一系列因素的作用下,才有了今天的可喜成绩。

  与进入全国第一方阵的北上广深和天津、杭州、苏州相比,武汉是中部唯一进入前十的城市。既不在东部发达地区,也不属沿海发达城市的武汉,面临着与全国绝大多数城市同等的发展环境,谈不上特殊和额外的优势,却成功地从中脱颖而出。这种在常态环境中实现的快速发展尤显得可贵,也尤其需要坚持。

  当前,中国经济正进入一个速度转档、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常态。如何驾驭复杂的经济局面,实现新常态下的可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既要适应“新”,更要立足“常”,要树立一种“常态思维”:不等不靠、敢于作为、主动作为。一个城市,越是靠自身努力破解所有城市发展过程中共同面对的发展问题,这样的发展才越能经受得住方方面面的考验,往往也越持久,这样的发展,也越能激发城市强大的发展生机与活力。

  城市置身于常态化的环境中求发展,更考验城市的发展思路、发展措施和发展定力。从正常而非特殊的发展环境中来谋划和推动发展,可以让我们心态更平和,更加冷静地分析问题,更加审慎地应对困难,更加敏锐地捕捉机遇,谋定笃行,步步为营,稳打稳扎,既克服“一夜暴富”的心理,也避免大起大落的现象。

  在积极寻求各方支持的同时,我们也要更加注重向内使劲,把努力重心放在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禀赋,深化改革,创新驱动,运用法治思维和市场手段解决自身发展难题。比如,武汉经济总量虽然进入第一方阵,但在其增长构成中,哪些是长期性的,哪些是短期性的,甚至是年度性的?长期性的增长结构如何巩固,短期性的增长能否拉长,以及如何寻找新的增长替代等等,都需要我们认真对待,并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实施。

  面对一样的发展机遇和挑战,谁能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砥砺前行,谁就能赢得最后的胜利。武汉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已让它站在全国城市经济第一方阵的高点上,有力展示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气概和城市精神,在“十三五”新一轮的发展中,武汉应敢于由“赶超”向“引领”转变,勇于担负起引领新常态下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使命,勇于破解当前城市经济发展中一些共性难题,继续谱写“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可持续发展议程需要政治抉择    2016年03月17日
  • ·中英关系如何可持续发展    2015年10月26日
  • ·向更可持续发展迈出决定性一步    2015年04月10日
  • ·可持续发展让中国更自信    2015年02月09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