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关系如何可持续发展

2015年10月26日 11:32   来源:大众日报   曲兵

  习近平主席访英,成功开启了面向21世纪中英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代。如何为中英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笔者以为,务实合作是必由路径,而知己知彼、做好调研,寻找机遇、互利共赢,人文交流、增信释疑尤为重要。我们既要斗志昂扬,敢于进取,又要脚踏实地,按规律办事。

  10月19日至23日,习近平主席成功对英国进行了国事访问,开启了面向21世纪中英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黄金时代。置身黄金时代,心潮难免澎湃。在兴奋之余,我们也要认真思考如何为中英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知己知彼,做好调研。“天高任鸟飞”。英国的开放度毋庸置疑,但中国企业要想开拓英国市场,须做好扎实的调研工作。要知道,英国之所以有底气吸引中国资本进入核电等敏感行业,除“自由贸易”理念已成为英国DNA的一部分外,还与英国已建立了完善和严格的监管体系有关。比如,新建的核电技术必须经过英国核监管办公室(ONR)和英国环境局(EA)联合推出的通用设计评估(GDA)制度,一般要耗时5年左右。中国高铁要进入欧洲市场,也需要通过一些特定的技术认证。在这方面,阿尔斯通、西门子和日立等竞争对手都比我们有经验。中英两国的法律制度、习惯也有很大不同。据英国《金融时报》介绍,中国开发商计划投资5亿英镑重建英国“水晶宫”,但谈判历时两年最终破裂,原因在于中方习惯在履行合同条款前预先获得土地,而英国的惯例是开发商只有履行了各种合同义务(规划、商业计划和融资标准)才能获得土地。英国也没有所谓的“中国速度”,基建项目的推进非常漫长。英国高铁1号项目建了16年,伦敦至伯明翰的高铁2号一期(长度约140公里)预计2017年开工、2026年投入运行。因此,中企切不可“有钱就任性”,做好英国的市场调研是必须的功课。

  寻找机遇,互利共赢。英国人有很强的机遇意识,他们看到中国从“出口—制造大国”向“投资—服务大国”转变过程中蕴含巨大能量,千方百计要抓住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带给英国的商机。对于中国而言,英国政府制定的基础设施改造升级计划、“英格兰北部经济区”规划等与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有很多合作契合点。英国政府因削减赤字而“囊中羞涩”,这恰好为中国企业赴英投资提供了宝贵的机遇。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根据英国各区域不同的产业优势进行投资,并以英国为跳板,进一步走向欧洲乃至全球。就全球层面的合作而言,英国曾在全球广泛经营,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政治、法律、文化等有传统的影响力;英国金融实力强,项目管理经验丰富,可成为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最佳拍档之一。

  人文交流,增信释疑。“惟以心相交,方成其久远”。习主席此次访英,中国媒体全天候、立体式报道,确实加深了中国民众对英国的认知——很多中国人因此认识了“石墨烯”,了解到伦敦金融城在英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相较之下,一些英国媒体还拘泥于首相有没有谈到人权议题,个别议员还担心中国国有企业入股核电站会危及英国国家安全。他们一定程度上对卡梅伦、奥斯本等对华务实派施加了压力,成为中英关系可持续发展的掣肘因素。在增信释疑、拉近心理距离方面,人文交流任重道远,人文交流也大有可为。我们要继续做英国议员、媒体的工作,使其理解到开展互利共赢合作将有力助推两国各自发展进程,为两国人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通过体育、文化、媒体、青年交流等形式,继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习主席访英期间,大众报业集团联合中国中央电视台、英国雄狮公司等联合摄制的纪录片《孔子》在全球上线就是很好的尝试。

  总之,我们既要斗志昂扬,敢于进取,又要脚踏实地,按规律办事。唯如此,才能将各项合作议程落到实处,释放“黄金时代”的巨大红利。(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

(责任编辑:屈波)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