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为父母洗脚尽孝的“公开秀”生命力有多长?

2016年02月19日 07:34   来源:红网   毕舸

  春节放假前夕,湖北省长阳县火烧坪乡党委政府给22名机关干部和乡中心学校的300名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寒假作业”:每人亲手为自己的父母洗脚,而且要求拍照上交。“百善孝为先,做人做事前得先做好孝道。”火烧坪乡党委书记李德兵说。(2月18日中国新闻网)

  对父母尽孝,是无可非议的传统美德,而通过给父母洗脚的方式来表达孝心,也并非这一例。就在2月10日,一家居家养老企业举行了大型的“我为父母洗脚”大型孝老活动,据说来自全国各地的近万名公司员工参与了此次活动,还用手机拍照,并上传到微信朋友圈,实现了“刷屏”。

  有意思的是,那家举办“我为父母洗脚”活动的公司,在活动宣传主页中总结说:“这个活动感动了无数人。”而我只想问,感动了无数人的“为父母洗脚”活动,是否感动了那些一边给父母洗脚,一边忙着拍照片上传微信朋友圈的当事人?而看着平日里或许很少来看望自己,却在这一刻以洗脚来刷尽孝“存在感”的子女,当事人父母真的觉得幸福么?

  把“为父母洗脚”作为尽孝的一部分,本应是每个人的自我选择。就如同那些为长年患病卧床的父母端茶倒水、照顾有加的子女,是在用耐心、坚韧与真挚的爱意,成为父母抗争病魔、感受家庭温暖的无形脊梁。

  但是,当“为父母洗脚”变成一场事先策划的大型活动,洗脚过程还要以拍照、上传微信朋友圈或者交作文的方式加以捆绑,就只能凸显出两个问题。第一,说明策划者对于尽孝的认知思维是如此单一,只能照搬最表象化的洗脚方式,来获取所谓活动的圆满效果。第二,洗脚本身的表象化,也很容易转化为规模化传播效应,从而更好地满足策划者的隐形诉求。比如,居家养老企业策划“万人洗脚"活动,是因为自身的经营业务与之紧密相连,如此做法可以迅速达到博眼球、做广告宣传的目的。学校组织学生为父母洗脚,又是“生动”的素质教育题材,可以填写在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年终汇报,还是同业交流的成绩样板,一举多赢。

  由此可以说,湖北省火烧坪乡的“给父母洗脚”活动,本质上是一场公开秀。首先,执行主体是公务员和学生,公务员在上级勒令下,没有其他选择。学生是缺乏自主能力的未成年人,老师教他们怎么做就只能怎么做。说到底,活动最终能推行,无非是行政权威的说一不二。

  更为重要的是,类似少数人意志主导下的运动式行善,吹一阵风就会荡然无存。以前,有官员带头率领下属打扫公共厕所,因为其所在城市要进行文明评比;有官员则“亲自”坐公交车,到医院门诊挂号,因为要体验普通民众乘车与就诊之苦。然而,类似的活动往往是短命的,达到一定的轰动效应后,官员也累了,应有的诉求也完成了,于是再也见不到此类活动的常态化。

  要我说,“为父母洗脚”活动本质是好的,那位宣称要把活动精神扩散到乡直机关的乡党委书记,能不能对公众和上级拍胸脯说,自己以后年年都以身作则,每隔几天都为父母洗脚尽孝?能不能每一次洗脚过程都拍成照片,以便于外界监督?一旦做不到,自己就自动丧失了“尽孝子女”的资格,也就难以匹配现有公职?如果乡党委书记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他哪怕再搞一千场“为父母洗脚”的大型活动,我都要为其点赞。

(责任编辑:李焱)

閸掑棔闊╅崚甯窗
延伸阅读
  • ·尽孝也要讲科学    2016年06月14日
  • ·尽孝不在形式贵在有心用心    2015年10月21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