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公司扣工资帮员工尽孝真的好吗?

2015年10月14日 07:15   来源:燕赵晚报   刘鹏

  九九重阳节将至,我们该如何用行动关爱老人呢?广州市白云区石井街一家民营公司自2012年起设立孝顺金,即公司从员工月薪中扣除10%或5%作为孝顺金直接打入员工父母账户。(10月13日《广州日报》)

  广州这家公司的做法,似乎受到了一致欢迎与好评:比如公司方面觉得创建了公司文化特别是孝文化,并且还留住了人心;比如父母觉得孩子越来越懂事了;比如被扣工资的劳动者,其被扣的钱孝敬了父母,也是理所应当。

  但审视这家公司的做法,其明显还有很多不妥之外。比如从孝道的角度看,孝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孝不能由公司替代,更不是简单地把员工工资的10%打入父母账户的金钱关系。扣工资帮员工尽孝,能否真的引导员工树立孝心、遵从孝道,能否真的建设起以孝为核心的企业文化,这是存疑的。至少,扣钱给员工父母,其与尽孝特别是孝心之间,并没有本质的必然关系。

  比如从法律的角度审视:我国《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规定了按时、全额支付工资等要求。其所规定的支付对象,是劳动者本人。虽然从情感上来讲,将劳动者工资的10%打到其父母账户中,也是一种报酬支付方式,但其毕竟与法律要求不符。这家公司这种行为,是否已经涉嫌违法,明显也是存疑的。

  当然,公司扣工资帮尽孝的出发点以及用心,无疑都是良好的。但这种做法明显需要改变一种方式。比如工资全额发放,公司另行支付一定比例的额外奖励等,给员工的父母。如此一来,一方面既体现了公司引导孝道的初衷,同时又帮员工尽了孝,并聚敛了人心,有利于培养员工主人翁精神。另一方面,工资之外的额外奖励或支付,有效地避免了强制扣工资有可能涉及到的违法与违规问题。

  公司支持员工尽孝,甚至帮员工尽孝,这都是可以有的,甚至是无可厚非的。但具体方式与方法问题,并非没有讲究。至少,不能越俎代庖,强扣工资帮员工尽孝!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