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关刚过,家住汉口的喻女士愁容满面地表示,春节回老家一趟,自己三岁的女儿又收到了近五千元的“压岁钱”。按常理,只有人嫌钱少,哪有人恨钱多?对此,喻女士表示:“这收的可不是钱,是一份份压在胸口的债!”
“压岁钱”作为春节热度最高的年俗之一,其本来意义在日渐高企的红包标准中变了味。有媒体报道称,部分城市小学生压岁钱平均三千元,高者超过万元,个别人甚至多达20万元以上。
中国是人情社会,注重礼尚往来,为了社交需要也好,为了面子也罢,动辄三五百甚至上千的压岁钱红包不仅给不少成年人带来了压力,更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一些青少年的价值观,助长了其互相攀比、奢侈消费的不良习惯。
喻女士说,自己女儿收到的压岁钱可不是白收的,收到200元的红包,自己就得加一点包300元给对方小孩,收到300元,就还500元。遇到家里没小孩的,还得一笔笔把账记上,等到对方办大事要随礼的时候再还回去。
对于部分收入本不高的年轻人来说,回家过年还得准备差不多一个月的工资给亲戚的小孩包压岁钱,很多人对此感到压力山大。还有报道说,有的城市甚至有家长因无法兑现承诺给女儿的数万元压岁钱而打上欠条……
据考证,压“祟”压“岁”,传统意义上的压岁钱是祈求平安所用,是长辈对晚辈表达关爱与祝愿的一种情感表示。早期的压岁钱也使用食物及其他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物品,后来逐渐被钱币取代。在人情往来中,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好转,红包来去之间价码随之水涨船高,压岁钱也慢慢变成了“压力钱”。
其实,压岁钱若能从较大额度的金钱付出回归到祝福本真,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派送个人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礼物,同时引导青少年合理利用所收到的礼物,不仅能减轻家庭的负担,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营造代间互动的良好氛围,建设和谐家庭。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