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50要100”,退回压岁钱的尴尬该怪谁?

2015年02月27日 07:38   来源:红网   雷钟哲

  年初二回娘家,一到家放下礼,西安张女士就拿出提前准备好的红包,开始给孩子们发压岁钱。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让她有些尴尬,一位孙辈的小孩子嫌钱少,竟然把钱退了回来。“我真是没想到,50元钱还可以吧,钱多钱少不重要,意义最重要。”张女士觉得“很尴尬,还有点生气,又不好说什么,心情很复杂。”(2月26日《西安晚报》)

  任谁碰到这种意外,恐怕都会难堪不已。好在张女士反应还快,面对孩子“不要50要100”的要求,立即用“大家都一样”止息了孩子的要求。放在我,还真是无地自容不知所措呢。

  可是,能单纯责怪孩子“不懂事”吗?恐怕不能。因为我们很少有人向孩子讲过“压岁钱”的来历与含义。相反孩子直言不讳,倒再次佐证了童言无忌的率真,这才是璞玉一般的性情,这才是心口如一的表白。大人世界,就很少有这样的情形。如果这样想想,张女士就不必纠结于此了。

  平心而论,我们不少大人对压岁钱也是知之甚少,没有或很少对子女进行过这方面的教育。只是把它当做传之既久的习俗,图个开心罢了。为了弥补大人教育引导的失职,避免尴尬的出现,就应该检视大人的责任,补上这方面知识的空白。

  据说,古时候有一种叫“祟”的妖怪,大年三十晚上常出来祸害孩子,让孩子头疼发热变成傻子。于是,家家大人都在灯前坐着不睡守护孩子,叫做“守祟”,也即是“守岁”的来历。后来有人发现,把铜钱放在孩子枕边,枕边就会发出闪光,吓得“祟”逃之夭夭不敢近前,这就是“压祟(岁)”的意思。也于是,红包就成了民间流行广泛的习俗。

  当然“红包”还有另外的版本,比如说旧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儿女者,用盘、盒盛果品食物互相赠送,被称作“压岁盘”。后来“压岁钱”取代了“压岁盘”。清代,压岁钱带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岁时记·压岁钱》记载:“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这里说的“钱”,自然是指带方孔的铜钱,纸币代替金属制钱以来,便改用红纸包封以示吉利。清人吴曼云有诗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锡萧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这几句,就把稚童得到压岁钱后的喜悦,淋漓尽致挥洒出来。

  可以看出,压岁钱完全是一种爱意和呵护的表达,这是其最为纯真的本色。只是到了现时,压岁钱出现了一些异化的症候,相互攀比、拉拉扯扯,乃至成了贪官敛财的机会。孩子们呢,也开始比拼压岁钱的多少,甚至出现了上述缺乏礼貌的情形。这都与家庭教育缺失甚至与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关联。

  让孩子充分感受压岁钱传递的爱意,让他们懂得感恩、懂得尊重、懂得向长辈鞠躬施礼,这就是每位家长的责任。一味算计钱表面的数额,反倒把浓浓亲情,稀释得寡淡如水失去价值了。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