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农民不愿以地换钱是一种觉醒

2016年02月17日 0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莫开伟

  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找到就业门路,只有坐吃山空;而且他们后代的就业更成为普遍难题。

  在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江苏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想法开始了转变。2016年春节期间,6个年龄加起来接近500岁的老人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36位农民联名申明不希望土地被卖,希望保留土地经营权,请政府在周围协调给他们补地。(《21世纪经济报道》2月16日)

  与当前大部分地方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千方百计想把土地卖掉、从而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不同,江苏农民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愿。他们不愿失地的愿望,既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土地情怀,更预示着农民土地意识的觉醒。

  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为获取巨额土地收益,在征地过程中千方百计压价,使农民所得土地补偿款难以承担未来生活支出。农民失地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失业、医疗等风险补偿基金,对重大意外的承受能力降低。对此,江苏不愿失地的农民清醒地认为:“如果土地上交,表面上看是得到了政府的一笔钱,不过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

  一些地方政府征地大都是一锤子买卖,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缺乏引导,也很少提供相应就业出路。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找到就业门路,只有坐吃山空;而且他们后代的就业更成为普遍难题。当一些农民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之后,生活缺乏周密安排,吃喝嫖赌、大肆挥霍的不在少数,到了生活没了着落的那一天,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隐患。江苏当地就存在失地败家之后“连口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不愿土地被卖的农民的担忧,说出了失地农民的心声。

  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失地农民并不愿意被“赶上楼”,他们依然渴望自然的田园生活,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忽略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怀,强行征地将大量农民“赶上楼”,让他们被迫成为市民,而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市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妨再听听江苏一位老农民的话:“过去考大学进城或通过各种关系得到的城市户口,和现在用钱买房子获得城市户口,是不一样的”“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都不想用土地换房子换钱,也不想进城市,更不想住高楼”。

  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渐深入,不愿失地的农民会不断增多,这必然给未来城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这需要各级政府保持足够耐心,做更细致的疏导工作,坚持土地补偿和货币补偿“两条腿”走路原则,找到二者利益平衡点,稳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同时,希望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农民不愿失地的想法,并寻求合适的应对之策,以便推动城镇化的人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