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不愿以地换钱是一种觉醒

2016年02月17日 07:08   来源:中国青年报   莫开伟

  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找到就业门路,只有坐吃山空;而且他们后代的就业更成为普遍难题。

  在城镇化和经济快速发展时期,江苏农民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想法开始了转变。2016年春节期间,6个年龄加起来接近500岁的老人异口同声地说:不想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有36位农民联名申明不希望土地被卖,希望保留土地经营权,请政府在周围协调给他们补地。(《21世纪经济报道》2月16日)

  与当前大部分地方城镇化建设中农民千方百计想把土地卖掉、从而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不同,江苏农民表达了截然相反的意愿。他们不愿失地的愿望,既体现了农民朴素的土地情怀,更预示着农民土地意识的觉醒。

  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地方政府为获取巨额土地收益,在征地过程中千方百计压价,使农民所得土地补偿款难以承担未来生活支出。农民失地之后,如果没有相应的失业、医疗等风险补偿基金,对重大意外的承受能力降低。对此,江苏不愿失地的农民清醒地认为:“如果土地上交,表面上看是得到了政府的一笔钱,不过钱没有了可以再挣,但土地(经营权)没有了就永远没有了。”

  一些地方政府征地大都是一锤子买卖,对失地农民再就业缺乏引导,也很少提供相应就业出路。缺乏技能的农民很难找到就业门路,只有坐吃山空;而且他们后代的就业更成为普遍难题。当一些农民获得巨额土地补偿款之后,生活缺乏周密安排,吃喝嫖赌、大肆挥霍的不在少数,到了生活没了着落的那一天,给社会稳定带来很大隐患。江苏当地就存在失地败家之后“连口饭都吃不上”的情况,不愿土地被卖的农民的担忧,说出了失地农民的心声。

  更令人揪心的是,不少失地农民并不愿意被“赶上楼”,他们依然渴望自然的田园生活,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忽略了农民对土地的情怀,强行征地将大量农民“赶上楼”,让他们被迫成为市民,而他们内心并没有把自己当成市民,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不妨再听听江苏一位老农民的话:“过去考大学进城或通过各种关系得到的城市户口,和现在用钱买房子获得城市户口,是不一样的”“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都不想用土地换房子换钱,也不想进城市,更不想住高楼”。

  随着城镇化建设逐渐深入,不愿失地的农民会不断增多,这必然给未来城镇化建设带来一定难度,这需要各级政府保持足够耐心,做更细致的疏导工作,坚持土地补偿和货币补偿“两条腿”走路原则,找到二者利益平衡点,稳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同时,希望各级地方政府重视农民不愿失地的想法,并寻求合适的应对之策,以便推动城镇化的人性化发展。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