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朝鲜近乎自戕的得寸进尺就为得美国关注

2016年02月06日 08:39   来源:中国网   张敬伟

  朝鲜氢爆之后要再放卫星。其得寸进尺之惑尚未解决,美国反称此为打中国脸……这充满了区域相关大国的的无奈之讽。

  朝鲜三代领导人都和核试验脱不了干系,但到了第三代领导人金正恩,朝鲜核试验的力度突然加大,而且终于吸引了美国的关注。

  小布什时代或加入中国主导的“六方会谈”,或认可美朝接触的对朝政策。朝鲜在奥巴马时代显然未入奥巴马的法眼,奥巴马完成了伊朗核问题的最终解决,甚至和古巴恢复了外交关系。但是对于朝鲜,尤其是金正恩,奥巴马基本不屑理睬。当然,对于朝鲜核试,美国还是以不变的制裁来应对之。事实证明,制裁并没有多少效果--细数朝鲜核试验,2006年朝鲜首次进行核试验后,联合国安理会即通过决议予以谴责,并对朝鲜采取相应制裁。2009年、2013两次核试验后,联合国安理会还是一边谴责一边制裁。当然,制裁的措施是加重的,除了武器禁运,也加大了对朝鲜政要的个人旅行、资产的冻结。朝鲜对外金融联系也被掐断。

  1月6日,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而且这次核试在12月份曾经公开提出--当然中美韩日等国对此半信半疑。讽刺的是,氢爆之前,中美都蒙在鼓里,朝鲜并未向中国通报。如此等等,让中美日韩俄等国感到愕然而愤怒。

  随后就是一连串的外交行动,协调对朝再一次的制裁。美日韩三国协调了立场,萨德导弹系统部署也被提上日程,韩国甚至提出了排除朝鲜在外的“五方会谈”。美国国务卿克里访华并同中国达成了制裁朝鲜的共识。

  克里前脚刚走,朝鲜方面再次释放惊人消息。称,将于2月8日至25日之间发射地球观测卫星“光明星”。虽说是“放卫星”,但舆论场普遍认为是发射远程导弹。几年前,朝鲜也曾经这样“放卫星”,结果是远程导弹发射失败,惊得韩国和日本一身冷汗。朝鲜再“放卫星”--据说是为了纪念朝鲜已故领导人金正日的诞辰(2月16日)。

  朝鲜怎么了?国际社会难道没有了办法,制裁让朝鲜陷入窘境,但并非绝境。否则,就没有朝鲜氢弹的试爆和随后的放卫星。在此情势下,国际社会是不是该转换策略,除了挥舞大棒也可以给朝鲜送一根胡萝卜。尤其是美国,金正恩这么做无非是给美国做姿态,让美国和朝鲜能够坐到谈判桌前--记住,不是“六方会谈”,也不是所谓的“五方会谈”,只是美朝双边会谈。如果美朝关系正常化,朝核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因而,解决朝核危机的钥匙不在中国手里,也不在俄罗斯和韩国、日本那里,美国才是关键。

  但是,美国不屑于和朝鲜谈判,起码奥巴马任内如此。这让朝核问题变得复杂化了,摆在世界面前的似乎只有制裁和更加严重的制裁一种办法。美国、日本和韩国强化了这种制裁--而且在劝说中国和他们一起行动。制裁是必要的,但制裁并非万能。从氢爆到放卫星,足以说明制裁的效果寥寥。事实是,没有人和朝鲜站在一起,因而国际社会不该互相埋怨,应该找出更好的办法来破解朝鲜核难题。

  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朝鲜已经让周边国家陷入无可奈何的难堪,但是美日韩三国还在埋怨中国给朝鲜开口子。这让朝核危机变得更为复杂--由单一国家的难题变成了地缘政治博弈。国际社会的合力受到了滋扰,朝鲜索性在周边国家的争吵中,用越来越强化的危险游戏来强化自己的存在。

  这是谁的悲哀?朝鲜、中国、美国还是美日韩--内中甘苦相关国家尽知。2月3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陆慷强调:“在有关国家一味主张施压和制裁的呼声中,朝鲜一次次进行了核试验。从这个意义上讲,朝鲜确实打了有关国家一记耳光。这个耳光打在谁的脸上、谁心里清楚。”同时,他也强调,“我们希望有关国家通过谈判解决半岛核问题,不希望看到使紧张局势升级的局面出现。但如果有关方面执意这么做,我们也拦不住。不过有一点中方必须严肃强调,作为半岛近邻,我们绝不会允许半岛生乱、生战;我们也绝不会允许任何国家在国际社会推动半岛无核化这个大目标中夹带任何私货。”中国的立场很明确,制裁朝鲜,可以,但制裁不是最好的办法,谈判才更有效果。中国已经尝试了“六方会谈”,现在相关各国应该重回到谈判桌前。当然,谈判不一定大家都参与其中,美朝两国坐下来也是可以的。

  其实,美国放下身段,的确有助于朝核问题的彻底解决。譬如伊朗核问题和美古复交--问题是,奥巴马没有时间也没有意愿去做这件事情。朝鲜,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去刺激美国和周边国家。

  世界上没有解不开的死结。朝核危机也有破解之策--关键是关键方是否有诚意解决之。这个关键方不是中国,也不是韩国和日本,而是美国和朝鲜。所以,朝鲜近乎自戕的得寸进尺,不为别的,就为美国的关注和承认。美国的制裁大棒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能让朝鲜加码黩武。(察哈尔学会研究员)

  ? ? ? ?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