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中国社科学人不能妄自菲薄

2016年02月05日 09:38   来源:环球时报   

  近日,有一条题为“中国国际关系研究落后”的段子在网络上广泛传播。段子手援引一名“俄罗斯中国问题专家”的话称,中国没专家能预测到勃列日涅夫极端反华、两德统一、苏联解体、海湾战争速战速决和最近越共总书记阮富仲留任等,西方专家却屡屡预测准确。此人进而全盘否定中国国际问题乃至整个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学者的水平。

  对于了解一点历史、平时也注意阅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资料的人而言,上述段子确实不值一驳。实际情况未必是我们的学者水平太差,而是编写这条段子的段子手自己阅读太少而又太爱神化外国人,甚至可能是有人特意编写的“钓鱼”段子。

  毋庸讳言,中国社会科学界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制造生僻概念,故弄玄虚;热衷跟风炒作而不是踏实治学。某些异化的考核手段也迫使一些学人追求短平快、立竿见影,沉不下心来。然而,中国同样有不少肯下呆功夫、坐冷板凳研究的人,有本着忠诚爱国之心敢于承受风险去探索的人。

  毫无疑问,我们要永远保持虚心学习天下之长的精神。但这不等于我们要妄自菲薄,以为外国学者什么都比我们好。之所以一些人过度贬低中国学者,过度高估海外学人,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中国社科领域不少为决策服务的重要问题研究,接受委托的研究者必须承担保密义务,签署相关协议,接受严格的纪律约束。如同当年的“两弹一星”元勋的家人数十年不知其承担的具体工作。这是必要的,但客观上导致研究者的成果暂时不为世人所知。这个“暂时”也许会延续10年、20年甚至更长时间。

  二是社会上未能准确评价某些社科领域研究工作的价值。笔者通常将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的工作分为三个层次:向社会公众阐释决策;为决策者提出的问题寻找答案;发现决策者没有发现甚至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构想。有人猛烈抨击中国学者和智库只是阐释决策,但倘若不能向社会公众充分阐释决策,决策的效果如何才能发挥?事实上,发现决策者没有发现甚至没有意识到的问题很重要,但不等同于另外两个层次的工作就可有可无,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规模庞大、国情复杂的国家。

  三是部分中国社科学者喜欢“出口转内销”。由于海外学人一定程度上超然于中国学术圈,一些自觉抱负得不到施展的人总喜欢找海外学人发泄,然后借他们之口来表达自己不方便说的意见。

  四是有的中国学者希望通过抬高自己师承的外国学者在国内的声望,给自己谋个“为圣人代言”的角色而横行学界江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媒体和管理部门对学术活动和科研经费的使用,存在过度管制和不当干预。这既让不少科研人员不得不在报销等环节上耗费不必要的精力,也影响了学者的整体形象。(作者是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