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杨飞认为,要采取更加有针对性的举措,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合理评估旧品的价值,加强“换新+回收”物流体系建设,推动大规模回收循环利用,从而促进以旧换新消费焕发更大活力。
自国务院印发《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以来,上海、浙江、湖北、河南、宁夏、山东等多个省份已陆续发布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在政府、企业、商家等多方补贴优惠政策的拉动下,有意愿换购的消费者数量明显增加。
俗话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消费品都是有使用年限的,更新换代是必然趋势。根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相关标准,家用洗衣机、吸油烟机的安全使用年限一般为8年,家用电冰箱、空调的安全使用年限为10年。当前,我国正处于家电报废的高峰期,每年有1亿至1.2亿的废旧家电被淘汰。推动大规模消费品以旧换新,既有助于挖掘内需潜力、推动经济总量增长,又能够实现利企惠民、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不过,新款设备令人心动,老旧设备也令人心烦。以家电为例,新款家电样式好看、功能丰富,但价格往往也让人“肉疼”。再看旧家电,怎么扔、往哪里扔、“扔价”不菲等都是问题。就算回收,滚筒洗衣机的回收价格一般只有30元到50元,冰箱的回收价格在60元到80元之间。大件家电尚且回收难,一些小家电的回收在部分地区更是困难重重。
家电回收效率不高,导致一些废旧家电未能进入正规处理渠道,而是被不规范的回收站回收拆解。私拆旧家电,又带来了浪费、污染等问题。例如,家电中普遍使用制冷剂、发泡剂、显像管等配件,回收处理不规范,会对环境和社会都造成危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打通家电以旧换新全产业链
畅通“换新+回收”全链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