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让人民币现金使用“畅通无阻”

2024-05-18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拒收现金行为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央行今年开出的罚单,意义重大。继续加强整治工作也好,鼓励消费者及时举报也罢,现金支付的必要性就是要不断强调。因为,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2024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7家核实为拒收人民币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作出经济处罚,最高罚款金额为5.5万元。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很多人实现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这本是一件便利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好事。但如新闻中报道的,“无法找零”“不收硬币”“不接受拆分支付”……一些经营主体以各种理由强迫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土规定”付费,遭到人们诟病。如今,央行“出手”整治这些行为,正当其时。

  必须明确,拒收现金是违法行为。人民币现金是国家法定货币,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支付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还要看到,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现金支付在支付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人们忘带手机或手机没流量时,现金也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可以说,拒收现金的行为,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也剥夺了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大,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广泛存在。比如一些老年人,他们并非跟非现金支付方式过不去,而是长期形成了只会使用现金、只相信现金的心理。支付方式多元化是好事,但“兜底”性的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应遭到排斥,这也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包容度。

  诚然,如今越来越多的线下经营主体采取线上预约、扫码点餐等服务模式,客观上会使得现金使用场景大幅减少。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出于节约成本等考虑,减少现金办理窗口、ATM机具数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经营主体收取现金的意愿。那么,对于排斥现金交易的现象,能否放任不管?当然不行!试问,倘若人民币现金在我国境内都不能“畅通无阻”,其法定货币地位又如何得以稳固呢?

  再换个角度想想,那些拒收现金的商家,在生活中会拒收现金形式的红包吗?其实,现金的仪式感与庄重感也是不可替代的。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方式,于个人,是自由的选择;于社会,关系着金融的稳定。可以用智能手机解决支付等生活问题,这是先进;但如果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智能手机来解决,则进入了误区。

  总之,拒收现金行为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央行今年开出的罚单,意义重大。继续加强整治工作也好,鼓励消费者及时举报也罢,现金支付的必要性就是要不断强调。因为,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政务服务拒现金是不良示范

     拒收现金?政务大厅不能知法犯法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李焱)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让人民币现金使用“畅通无阻”

2024年05月18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拒收现金行为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央行今年开出的罚单,意义重大。继续加强整治工作也好,鼓励消费者及时举报也罢,现金支付的必要性就是要不断强调。因为,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

  据中国人民银行官网消息,2024年1月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对7家核实为拒收人民币现金的单位及相关责任人依法作出经济处罚,最高罚款金额为5.5万元。

  随着移动支付的普及,很多人实现了“一部手机走天下”。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这本是一件便利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好事。但如新闻中报道的,“无法找零”“不收硬币”“不接受拆分支付”……一些经营主体以各种理由强迫消费者按照自己的“土规定”付费,遭到人们诟病。如今,央行“出手”整治这些行为,正当其时。

  必须明确,拒收现金是违法行为。人民币现金是国家法定货币,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支付工具。中国人民银行法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还要看到,面对重大突发事件时,现金支付在支付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人们忘带手机或手机没流量时,现金也是最后的支付工具。可以说,拒收现金的行为,既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也剥夺了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

  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差异大,消费者支付需求多种多样,现金支付习惯和偏好仍广泛存在。比如一些老年人,他们并非跟非现金支付方式过不去,而是长期形成了只会使用现金、只相信现金的心理。支付方式多元化是好事,但“兜底”性的传统金融服务方式不应遭到排斥,这也是文明社会应有的包容度。

  诚然,如今越来越多的线下经营主体采取线上预约、扫码点餐等服务模式,客观上会使得现金使用场景大幅减少。此外,部分商业银行出于节约成本等考虑,减少现金办理窗口、ATM机具数量,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经营主体收取现金的意愿。那么,对于排斥现金交易的现象,能否放任不管?当然不行!试问,倘若人民币现金在我国境内都不能“畅通无阻”,其法定货币地位又如何得以稳固呢?

  再换个角度想想,那些拒收现金的商家,在生活中会拒收现金形式的红包吗?其实,现金的仪式感与庄重感也是不可替代的。选择什么样的支付方式,于个人,是自由的选择;于社会,关系着金融的稳定。可以用智能手机解决支付等生活问题,这是先进;但如果这些问题只能通过智能手机来解决,则进入了误区。

  总之,拒收现金行为于法无据、于理不合、于情不通。央行今年开出的罚单,意义重大。继续加强整治工作也好,鼓励消费者及时举报也罢,现金支付的必要性就是要不断强调。因为,普惠金融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落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政务服务拒现金是不良示范

     拒收现金?政务大厅不能知法犯法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