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寝播”“教播”,该约法三章了

2024-05-21 07:17 来源:扬子晚报

  直播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年轻学生积极通过直播展示才艺、推介校园文化、进行创业和公益助农等,让人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敢试敢闯的年轻活力。可有些学生却走偏了,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5月20日法治日报)

  网络直播可细分为网络娱乐、直播带货、直播科普、直播宣传等公益或创业创富类型,网络直播这样一种新生业态,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照当下的形势看,网络直播完全可以成为一项谋利渠道和职业。

  大学生积极尝试和参与直播,出于什么目的和动机,其实都可以理解。不过,大学生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有囫囵吞枣、急功近利之嫌,也有底线、边界意识不清之危。学校要为大学生直播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好的氛围,更应该对大学生直播约法三章。

  大学生直播,与社会人士直播是有区别的。根据规定,直播需要实名认证,主播要年满18周岁。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年龄上符合直播要求。可大学生既没有自己的直播室或直播空间,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有的对直播一知半解,很容易走偏。更何况,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珍惜短暂的学习机会,而不是急于通过直播引流吸粉获利。

  大学生直播,不能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学校和他人。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寝室是同学休息的地方,显然并不是直播室。大学生在教室或寝室直播,鸠占鹊巢,同学们初看新鲜,可以包容,但之后一忍再忍,难免没有意见和矛盾。此外,尽管校园是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但教室或寝室等室内的设施和场景,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举一动,均属个人隐私。

  大学生直播内容良莠不齐,乱象频出,存在风险隐患。网络直播看似零门槛、低成本,一旦涉足,就可能会因为人气、流量、效益等需求,在直播中游走于违法失德的边缘。河南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曾发生过大学生李某直播打游戏猝死事件,而且部分大学生直播中也存在擦边球、曝隐私等不良行为,这与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天朗气清”网络氛围的要求格格不入。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直播理应谨言慎行。

  大学生直播,必须要有边界意识。大学生应该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和教学环境守则,合理安排直播时间,严格遵守直播规范,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影响同学的学习和休息。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违规直播,高校不能袖手旁观。一方面,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责任,为直播行为划出清晰的边界,引导学生在合适的场合、时间进行直播,鼓励他们多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另一方面,参与直播的大学生,需要加强道德修养,遵循相应的行业规范,不能因“唯流量”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此外,平台也应优化算法和人工审核机制,抵制低俗不良的内容传播。主管部门应该明确网络直播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意直播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直播的违法成本。

查看余下全文
(责任编辑:武晓娟)
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学生“寝播”“教播”,该约法三章了

2024年05月21日 07:17   来源:扬子晚报   卞广春

  直播行业近年来快速发展,年轻学生积极通过直播展示才艺、推介校园文化、进行创业和公益助农等,让人感受到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和敢试敢闯的年轻活力。可有些学生却走偏了,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影响他人正常学习生活;有些学生为了做直播,陷入经纪公司、培训公司骗局,权益得不到保障。还有人打着“学生”名号直播,将自己包装成学生直播引流带货,甚至为求流量打擦边球直播低俗内容。(5月20日法治日报)

  网络直播可细分为网络娱乐、直播带货、直播科普、直播宣传等公益或创业创富类型,网络直播这样一种新生业态,给每一个人都带来了无限的空间和可能。照当下的形势看,网络直播完全可以成为一项谋利渠道和职业。

  大学生积极尝试和参与直播,出于什么目的和动机,其实都可以理解。不过,大学生在教室或寝室不分时段直播,有囫囵吞枣、急功近利之嫌,也有底线、边界意识不清之危。学校要为大学生直播创造更好的条件、营造更好的氛围,更应该对大学生直播约法三章。

  大学生直播,与社会人士直播是有区别的。根据规定,直播需要实名认证,主播要年满18周岁。已经成年的大学生,年龄上符合直播要求。可大学生既没有自己的直播室或直播空间,也没有自己的专业团队,有的对直播一知半解,很容易走偏。更何况,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珍惜短暂的学习机会,而不是急于通过直播引流吸粉获利。

  大学生直播,不能心中只有自己,没有学校和他人。教室是学生学习的场所,寝室是同学休息的地方,显然并不是直播室。大学生在教室或寝室直播,鸠占鹊巢,同学们初看新鲜,可以包容,但之后一忍再忍,难免没有意见和矛盾。此外,尽管校园是对公众开放的公共场所,但教室或寝室等室内的设施和场景,尤其是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的一举一动,均属个人隐私。

  大学生直播内容良莠不齐,乱象频出,存在风险隐患。网络直播看似零门槛、低成本,一旦涉足,就可能会因为人气、流量、效益等需求,在直播中游走于违法失德的边缘。河南平顶山职业技术学院曾发生过大学生李某直播打游戏猝死事件,而且部分大学生直播中也存在擦边球、曝隐私等不良行为,这与净化网络环境,营造“天朗气清”网络氛围的要求格格不入。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直播理应谨言慎行。

  大学生直播,必须要有边界意识。大学生应该按照学校的作息时间和教学环境守则,合理安排直播时间,严格遵守直播规范,懂得尊重和理解他人,不影响同学的学习和休息。更为重要的是,大学生违规直播,高校不能袖手旁观。一方面,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的引导和教育责任,为直播行为划出清晰的边界,引导学生在合适的场合、时间进行直播,鼓励他们多进行正能量的内容创作。另一方面,参与直播的大学生,需要加强道德修养,遵循相应的行业规范,不能因“唯流量”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此外,平台也应优化算法和人工审核机制,抵制低俗不良的内容传播。主管部门应该明确网络直播把关人的角色定位,在政策上做积极的引导,有必要完善相关法规,对那些恶意直播行为,进行相应的惩罚,提高恶意直播的违法成本。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