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是“历史竞争”的胜利者?

2016年02月04日 09:26   来源:人民日报   钟声

  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及其经济走势的预测,不仅仅属于经济范畴,还包含相当厚重的政治意味

  “随着2016年的到来,一场发展模式——即促进经济增长战略的历史竞争已经上演。这场竞争的一边是中国,另一边是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尽管这场竞争鲜为大众所知,但其结果将决定未来几十年欧亚大陆的命运。”

  这是美国知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哪种模式会胜出,中国或美国?》一文中的核心观点。尽管文章发表于去年年末,论述也是围绕中国发展“规模极大的外部维度”展开,但还是为新年伊始“索罗斯们”“做空中国”妄语和某些西方媒体“唱衰中国”热浪提供了注脚。“时间差”和“侧重点”都不是问题的关键。纵观伴随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不断演进的西方“中国论”,“哪种模式会胜出”这一“国际政治未来的大问题”,始终是深层关注。近年来,中国以令世人刮目相看的硬实力和软实力日益走近国际舞台中心,“战略焦虑”更是成为西方“中国论”挥之不去的底色。

  毫无疑问,在民族国家仍是国际关系体系最主要行为体的当下,无论是中国还是美国等西方国家,都渴望作为强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诸多大国而言,成为强国不是可有可无的梦想,而是独一无二的生存方式。惟如此,才会在全球格局中占据应有的位置,更加主动地把握历史进程,真正成为自己命运的主宰。

  经济是国家实力的基石,国家自信的依托。联系到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迟迟未能步入稳健增长的轨道,不少国家因经济困境而出现治理方式和发展道路思辨,人们真切感受到,对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经济基本面的判断及其经济走势的预测,已不仅仅属于经济范畴的话题,这里面还有相当厚重的政治意味。

  上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提供的动能接近尾声,传统经济体制和发展模式的潜能趋于消退,改革创新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在推进改革,但改革力度和成效的差异性是明摆着的。在美国,美联储率先采取极度扩张的货币政策被称为“为了‘照看’母鸡,将狐狸放进了鸡窝”,不负责任的非常规货币政策无论从出台到退出,不只是给国内经济长期增长埋下隐患,也形成全球范围内溢出效应。在欧洲,面对债务危机、难民问题、疑欧情绪等重重困境,欧盟处理危机和挑战的凝聚力与执行力愈发力不从心。“一个不统一的欧洲根本不可能在全球成为一个坚实的存在,无论是在经济、社会还是创新领域。”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施瓦布如是道出对欧洲的怀疑与忧虑。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结构性放缓与周期性放缓的双重叠加,随着大宗商品价格巨幅下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结构性改革步履维艰。

  中国同样需要改革,任务同样不轻松,道路同样不平坦。但是,越来越多观察者从中国改革进程中感受到强劲脉动。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看来,中国经济正在“进化”,试图完成一个大转变。韩国《中央日报》指出,中国的改革不啻为一部英雄史诗,对东亚、亚洲乃至全球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何以“比众人想象的走得更快一步”(美国《洛杉矶时报》语)?人们思考的视野不断开阔,甚至同国家治理体系和发展道路、人类文明演进发生关联。福山注意到,面对经济下行压力,中国领导人并未坐视不管,而是在试图加快从基于重型制造业的出口导向型、环境破坏型增长模式转向基于国内消费和服务的新模式。谈到美欧各国普遍面对的问题以及中国经济总量将超过美国的预测,英国学者马丁·雅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西方在治理和民主上享有声望的先决条件是政府体制能正常运转而且成功。但现在政府不能正常运转了,体制看起来也不那么成功,接下来会怎样?

  谁将是“历史竞争”的胜利者?如此宏大问题的答案自然只能由历史给出。不过,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第一,无论是出于偏执狭隘还是不自信,刻意炒作改变不了中国经济的真实面貌和发展前景,更不会对“历史的答案”产生丝毫影响;第二,当人类正结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各国人民福祉的公约数越来越大。一个国家以其文化积淀、不懈奋斗和包容胸怀在“历史竞争”中成为胜利者,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就将是失败者。

  “若把中国经济视为一个升级中的‘赶路人’‘道路优化者’,并尊重其应有的看风景、整理装备的权利,支持其谋大局、有担当的决定,结论就会截然不同。而且,支持这位‘赶路人’和‘道路优化者’并与之同行,最终也会有利于所有国家。”

  一位中国学者文字优雅的论述也是注脚,一个宏大叙事的注脚。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